返回

第64章 (双倍月票太猛了,五一必须加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64章 (双倍月票太猛了,五一必须加更) (第1/3页)

    有关治理黄河的事。

    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难题。

    见多识广的孙奭内心深处,总是觉得李垂的法子,不够靠谱。

    凭什么黄河就会按照你的想法,去淹没辽国的地界?

    当然若是此举真的能成功,对于大宋而言却是一件极为有利的事。

    至少河北上千上万亩的良田全都被淹没,变成沼泽。

    而且损耗的也都是大辽百姓的利益。

    辽国的骑兵便无法迅速的南下攻打大宋的首都。

    如此一来,来自北方的压力顿时减弱不少。

    自从澶渊之盟后,大宋每年向大辽知府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边界。

    (房山地区到涿州地区,张叔夜在被金兵押着过此河自缢而死,誓不过河;李景隆率领号称六十万大军的朝廷军在此地与燕王朱棣血战,一举送掉朝廷军的优势兵力。)

    当年赵匡胤认为只要自己能把国库积累到二百万匹就可以开战。

    如今澶渊之盟已经过去二十多年,送出去的岁币早就超过了宋太祖赵匡胤认为开战底气。

    再加上就算澶渊之盟后,为防御辽国及其他北方威胁,大宋并没有大幅度裁撤北方诸军。

    在河北、河东(山西)等边境地区长期了维持了规模可观的驻军。

    在河北路,此地是防御辽国的核心区域,大宋常驻军在十万往上,驻扎在定州、雄州、霸州、真定府、大名府等地。

    在河东路,防御辽国西线以及策应防御西夏,驻军在五万往上。

    这些都是禁军。

    至于人数更多的厢军以及乡兵(民兵)都没有算作在内。

    常态驻军在十五到二十万之间,可也成为财政负担,再加上军政腐败导致战斗力下降。

    守护北疆的士卒,甚至都要吃发霉的米。

    朝中许多人都对此有些担忧。

    若是李垂的决开黄河淹没大辽的计策能够成功。

    不仅能轻易减轻防御辽国产生的财政压力,甚至都不一定会继续给岁币了。

    还能缩减军队数量,从而有富裕的钱编练出新的精锐士卒来。

    辽国想要报复大宋都没什么机会。

    可谓是一举多得!

    要不然也不会有朝廷重臣公开赞扬李垂的办法,并且为之讨论记录在案。

    孙奭只是期待那个早早作答的举子并不是胡乱一气的答一通,而是有着自己的想法。

    兴许会扭转朝中百官一举多得的不靠谱想法。

    策论题目一出。

    该知道的也就知道了。

    王珪从驴车跳下来。

    目瞪口呆的瞧着一旁还在傻睡的王保。

    “中了,中了。”

    “啊,什么中了?”

    王保擦了擦嘴角的口水一脸懵逼的询问。

    至于许显纯则是在驴车内睡觉。

    王珪万万没想到昨天十二哥等人在饭桌上随口押题。

    竟然被那包黑子给押对了!

    昨天他们夜里可都是在看这方面的资料。

    这下子十二哥他考中会元,岂不是板上钉钉了?

    尤其是王珪听着外面闲汉议论声。

    虽然陛下放出扩招的口谕,可谁想到科举考试改革后的第一次省试,竟然会如此之难?

    关键是官家都无法提前知道试题的内容。

    此番出题的是当时大儒,教授官家的二人,孙奭与冯元在东京城早就名声在外了。

    谁承想这俩老头子出的题目会这么刁钻?

    听着别人的议论声,王珪尽量让自己表现的不那么高兴。

    像宋煊平日教导他的那般,将来若是为将,自是要喜怒不形于色,遇事后方能稳定军心。

    毕竟那么多人都看着你呢!

    同样作为官家的赵祯,省试的题目自己是无法做主的,但是殿试的可以。

    他瞧着皇城司的人送来有关省试的题目。

    治理黄河?

    “这个题目可太大了。”

    赵祯并不觉得从来没有处理过政务的举子们,会想出什么实际的解决办法来!

    但是孙奭孙宗古这个夫子,赵祯是非常认同他的。

    赵祯站起身来,走到无逸图,这是孙宗古献给他的。

    唐玄宗开元年间,名相宋璟写的“无逸图”献给唐玄宗。

    唐玄宗将此图放在殿内屏风上,便于经常看。

    京师自己勤政爱民,发奋图强。

    唐玄宗确实是做到了,但是到了天宝年间,因为破旧,就换上了山水画。

    赵祯又想起孙奭每次给自己讲述经义的时候,总是会把经典历史同当今的治国安民的实际相结合起来。

    以前代的“乱君亡国”为鉴戒,体恤百姓的疾苦,以此来巩固大宋的统治。

    在自己父皇搞天书运动的时候,孙宗古也是每每直言劝谏,为自己教学的时候,也是反覆规劝。

    因为孙奭孙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

    如今大宋的中央以及地方官府当中,有不少人都是他的学生。

    赵祯悠悠的叹了口气,再次瞧着无逸图,黄河治理的难度太大了。

    每年到了夏天,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要时刻担忧东京城会不会被淹没。

    稍微有些谣言,便会搞得人心惶惶的。

    治理黄河这件事,当真是一丁点都不好解决。

    赵祯早就知道李垂的计谋,并且详细阅读过他那本书。

    但是若是真的有用,自家父皇那一辈的宰相们为什么不用呢?

    针对黄河这种庞大的工程,目前没有一个臣子敢于挑大梁的。

    当然更多的是。

    大宋目前没有出现一个水利专家的。

    岁数最大的刘彝如今不过是十岁,他如今还没有拜师胡瑗呢,而且水利工程也是针对两浙等地。

    至于苏轼以及郏亶都是也是针对南方等地治水治田的书籍以及实际操作筑堤。

    西湖有名的苏公堤如今还不存在呢。

    针对黄河的修缮,大宋目前没有人有这个魄力,挑起大梁。

    属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赵祯悠悠的叹了口气,他又想起来宋煊是不是考过运河治理的策论?

    那是晏同书作为应天知府出的试题。

    赵祯是看过宋煊有关治理运河方面的策论,他觉得有操作空间,但是不知道能否成行。

    毕竟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学子,如何能挑动如此治理黄河的大梁?

    “嘿呀,嘿呀。”

    曹利用在公房里都忍不住叫出声来了。

    搞得张耆面露不解的看向他。

    他们二人一间办公用房,其余副枢密使以及其余官员,都在其余的房间。

    曹利用让报信的人回家去领赏。

    张耆其实也就是挂个职,只是想要专心享受自己的富贵生活。

    如今与大辽之间的战事没什么可能会发生的。

    先帝的发小王继忠,也就是楚王耶律宗信,虽然前几年已经去世,可他的小儿子还在辽国效力。

    对于这个降将,宋辽两国都是极尽赏赐的。

    至于西北方面,张耆自认为李明德翻不起什么大风浪来。

    占据那几个地盘,人口稀少,想要打进大宋来,简直是痴心妄想,也就在边界袭扰一下,干个强盗的勾当。

    再加上张耆认为自己过犹不及,待到死后封个王,这辈子就算没白来。

    所以他对于许多事都兴趣缺缺,专心玩乐。

    “老曹,怎么跟个猴子似的上蹦下跳的!”

    曹利用哈哈大笑,丝毫不在意,从办公桌后走近前来:

    “老张啊,你相信运气吗?”

    “我当然相信啊!”

    张耆指了指曹利用,又指了指自己个,咱俩的运气要是不好,能安稳的坐在这里?

    尤其是当年宋辽战事的时候,辽国主帅萧挞凛被射死。

    谁能比他运气还差呢?

    曹利用再次放声大笑起来,随即开口道:

    “今日省试策论的题目,被我那好女婿给猜中了!”

    “哦?”

    他们二人关系匪浅,都是真宗皇帝的心腹。

    “就是在我宅子里居住的那个举子?”

    “不错。”

    曹利用摸着胡须笑呵呵的道:

    “他们几个同窗都住在那里,考完试议论的时候,开始了押题游戏。”

    “原来如此。”张耆也是笑了笑:“可是与你有什么关系?”

    “他们几个生面孔就算押中题目,可是在东京想要寻相关资料,没我能行吗?”

    张耆也是笑了笑:“好家伙,让你老曹给赶上了,这不得考个省元出来!”

    他想起来今日一早曹利用让仆人把一些资料放回原位的事。

    “可是军事方面的?”

    “是治理黄河。”

    曹利用负手而立,显得极为意气风发,若是宋煊能过考中省元,这也是有他的一份参与的功劳,如何能不自得?

    张耆眉头微挑,声音里充满了不自信:

    “治理黄河?”

    他当真没想到姓孙的出题够狠的。

    敢在大宋第一次科举考试改革,就玩的如此之大!

    数千名考生又是以策论为主要录取标准。

    治理黄河从古至今都是一道难题,如此策论谁能够写的好?

    “孙老头倒是真敢出题!”

    早已富态的张耆靠坐在椅子上,忍不住感慨一声。

    曹利用却是不管孙老头出题难不难,他只是觉得能在考试当中帮到宋煊,那就是一件极为高兴的事。

    至于想要搞套试卷,提前漏给宋煊。

    曹利用不是没有想过。

    但是他觉得宋煊的实力强悍,用不着自己帮他作弊,就能光明正大的取得好成绩。

    如今自家的好女婿连中三元看样子是有着极大的可能了。

    但是这种大话,曹利用也不会直接往外说。

    十二哥儿的那几个同窗也有厉害的。

    听他说一个过目不忘,另外一个是上一次的应天府解元。

    “无所谓,反正考试的又不是你我两个武夫。”

    “哈哈哈。”张耆笑了几声道:

    “你老曹看样子是即将要有进士女婿了,还能与我这个武夫同伍?”

    “我就算是想去文臣那堆,人家也不会要我啊!”

    “哈哈哈。”

    二人放声大笑。

    别看武夫的地位还没有下降的太快,但是他们这群朝廷高层的武夫,也早就被那帮文臣给孤立了。

    别说像他们这种新晋武夫家族,就算是与大宋开国的几个武夫家族,那也是同样待遇。

    甚至他们家族的人,被打压的都不能担任枢密使这种职位了。

    总之,大宋士大夫集团,都在极力降低武夫的存在感,甚至后面的枢密使,也是有不少文官来担任的。

    张耆已经听到风声。

    近期要把在外政绩极好的夏竦以及晏殊都提到副枢密使的位置上来。

    估摸任命时间就是在今年这届科举考试之后吧!

    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