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3章 权力真的会让人着迷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63章 权力真的会让人着迷啊 (第1/3页)

    省试比发解试更加严格。

    监考之人不得去看考生的试卷。

    同样他们这些宰相再没有上述保密工作做完全时,也看不见举子们的试卷。

    吕夷简却是不想与王曾争论此事。

    谁不想要进步啊?

    当年真宗皇帝把他的姓名写在屏风上,传言要拜相。

    可惜真宗没坚持到提拔吕夷简哪一步,直接崩了。

    待到仁宗继位,他才正式拜相。

    只不过先前以王钦若为主,王钦若在南京养病,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挂了/

    如今又以王曾为主来主持工作。

    人言吕夷简为刘太后心腹,可吕夷简觉得自己并不是刘太后的心腹。

    他只是想要进步!

    想要自己这个宰相来主持大宋朝廷的全面工作罢了。

    王曾能做到今天主持工作这一步,那也是当时无人敢站出来,唯独他硬怼权相丁渭。

    维护大宋正统不落入权臣之手,才使得百官臣服,太后信任。

    而那个时候吕夷简并没有一同站出来。

    待到没有危险了,吕夷简才想要当文臣第一人。

    省试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为国取材。

    宰相们也都抽出时间来关注。

    “我看了看今日的考试内容,那孙奭与冯元出的题目都挺难的。”

    此二人是当世大儒,又被王曾青睐去给天子讲学。

    尤其是孙奭更是三朝老臣。

    他年轻时追随老师学习,夫子突然死了。

    然后他接手了夫子留下的几百名来求学的学子,自己继续给这群同窗教学。

    针对同窗的各种问题孙奭都能详细回答,随后年纪稍大便自己开办私学。

    待到孙奭九经及第后,又在国子监讲学,赵匡义悄悄去听讲。

    随即孙奭得到了宋太宗的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北宋一百六十年里能九经及第之人,也不过是二十三个人。

    可以说孙奭是一个能教又能考的。

    他出的题能简单得了?

    王曾不可置否。

    若是出题过于简单,到时候通过省试的人越多,在殿试当中需要被罢黜的人就越多。

    不如在省试这一步拦截住大批量的人。

    大宋如今的官员太多了,根本就安排不过来。

    以往在基层三年左右就可以调任,如今哪有那么多官职给你去当啊?

    尤其是陛下还想要扩招。

    进士科都安排不过来,再加上数量更多的诸科官员,那更是八九百人的规模。

    “难就难吧,大宋英才何其多也,总会有人考出来的。”

    如今科举考试内卷十分严重。

    王曾连中三元,吕夷简也是进士出身,都明白考中进士有多么不容易。

    可是朝廷不需要那么多的官员。

    但是大宋针对官员的厚待,促使许多人想要鲤鱼跃龙门,从而上岸吃上皇家饭。

    吕夷简见转移了话题,也就没有了交谈的欲望。

    王曾也没多说什么,而是把宋绶的名字给勾上。

    如今政坛稳定,对于前朝的定论也该有所记录,宋绶这群文采极好之人,要被调入京师来编修《真宗实录》。

    时间眨眼而过。

    天圣五年的春闱。

    第二场考试是诗赋。

    因为许多举子有了前一日的经验,今天倒是不会那么紧张了。

    反正得到的消息,便是大家都很难。

    那就放心许多了。

    若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难,那还考个屁啊?

    宋代学子的考试并不与明清一样,蜗居在狭小的号舍当中。

    大家都是坐在廊屋里的。

    全都是柱子支撑,四周没有墙壁或者木板隔开的简易房子。

    如此主司以及其余监考也能第一时间发现有学子想要作弊的心思。

    宋煊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依旧是沉稳磨墨,做好考试准备。

    举牌子的吏员走了过来,牌子上的试题要求写一首吹律听军声诗。

    宋煊眉头微挑。

    出自《周礼·春官》:

    “太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

    古人认为,通过音律可预判战事胜负。

    如师旷听楚军声知必败。

    这出题人倒是有意思。

    宋煊把要求抄写在草稿上,倒是也不着急构思。

    像这种考试嘛,总是要揣摩一二出题人的心思。

    宋煊有些摸不准是想要看歌功颂德的版本,还是激进派的版本。

    不过按照昨天考试题目的刁钻程度,宋煊也不打算写什么歌功颂德。

    他只是在猜测,是要针对大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无奈呐喊呢,还是针对西北即将要发生战事的担忧呢?

    毕竟出题人都是要经过宰相勾选的。

    一旦确认身份,出题人便被“关起来了”,出的题目也不会上报给官家,太后,避免出现流通。

    也就是在殿试的时候,考官会选择性的让官家出题。

    昨天那些题目,也就是这个出题人认为刘太后不懂其中的道理,故而颇为大胆。

    那今日这题依照其一脉相承的风格,理应也是大胆的。

    宋煊不着急写,是想要瞧瞧那首赋的要求是什么。

    二者结合来看,兴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倒是没有让宋煊等待太久。

    “宣室受厘赋以及灵乌赋任选其一,以乾坤交泰,圣德日新为韵!”

    前一个典故是出自贾谊见汉文帝。

    汉文帝在祭祀后坐在宣室,因感于鬼神之事,召见贾谊并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详细解释了鬼神的存在和作用,汉文帝听得入迷,甚至移动座席靠近贾谊。

    听完之后,汉文帝感叹自己许久未见贾谊,自认为不如贾谊的学识和见解。

    更是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出处!

    但是结合目前的大宋朝政,宋煊并不觉得是在说天子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

    宋煊记录下这个题目。

    他觉得命题意图:借汉文帝故事,暗示“太后当归政于皇帝“。

    毕竟当今陛下也没有什么喜好鬼神之说,他连想要贾谊这样的臣子,都得不到。

    更不用说与一些人秉烛夜聊了,就算聊到天明,大宋政策做主也不是皇帝。

    宋煊心中默默思考,会不会是天子当众宣布命令后,传到了出题人的耳中。

    他感慨于官家已经长大,暗示刘太后还政的事?

    尤其是东京城皇宫紫宸殿西柚宣室阁,是真宗湾年并重处理政务的地方,更是有影射意味。

    至于灵乌赋,不用想,便是歌颂太后为灵乌报喜。

    这两种选择是在从根本上找为自己站队的人?

    宋煊不知道谁是出题人,但是能够出题的兴许是能够与皇帝经常交流的那种大儒。

    所以?

    宋煊抬起头来,扫视了一下前面的人,不仅有监考之人。

    同样考场内还有其余打杂之人。

    举人在贡院中所需砚水、点心和饭食之类,可以由巡廊军卒供应或货卖。

    宋煊依旧还在思索当中,他会想起昨日夹带纸条的举子被推出去。

    如此场合,总会有人脑子缺根弦,心怀侥幸。

    今日的诗赋很难抄袭,贵在创新,非聪明博学之士难成佳篇。

    宋煊稍微迟疑了一会,便直接本着激进派的法子写。

    若是写歌功颂德的,很难出彩。

    反正是奔着会元来了,不拼一把如何能行?

    《吹律听河西军声》,宋煊直接以安西军为主。

    苦守西域四十二年的唐骏全军覆没后,下一次汉人军队出现的时候,已然是千年之后。

    至于诗赋更是写的阴阳,如今天圣五年,刘太后垂帘听政数载,宋仁宗赵祯已经是十七岁,还未曾勤政。

    再加上这个题目还有韵脚陷阱,坤德代表太后。

    宋煊挥笔而写明着捧太后,暗里推皇帝。

    应试技巧被他运用的炉火纯青。

    至于坤德直接被宋煊代指为大地,而非太后。

    在一帮学子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的时候,宋煊已经把诗赋全都写完,静等墨干了。

    坐在最前面的主司瞧着第一排的举子宋煊一蹴而就,顿感惊奇之色。

    昨日的应试他这里虽然能看见宋煊全都写完了,可也是细细思索了许久才下笔。

    今日的诗赋,可是一丁点都不简单。

    这个举子如何能这般迅速就写完了?

    主司按耐住自己想要去看宋煊试卷的心思,不去多想。

    省试都是统一进场出场的时间,全部落锁。

    宋煊想要早交卷都没得机会。

    于是在等到墨迹干涸后,宋煊直接把试卷整理好,只带时间一到就能把试卷投入箱子里。

    随即宋煊直接趴在桌子上开睡,打发时间。

    像宋煊这般特立独行的举子,当真是少数人。

    旁人自是面露不解,这题目太难,他直接放弃了?

    还是随便写一通,自暴自弃了?

    当然没有人相信宋煊面对诗赋这种难题后,会马上写完的。

    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他们内心所想的事。

    张源也瞧见了宋煊的操作,轻笑一声,他明白眼前之人是以诗赋名动三京的宋十二。

    旁人在这场考试当中急的抓耳挠腮的,可是宋煊如何能被难住?

    旁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天赋。

    张源叹了口气,随即又埋头开始苦想,该怎么歌功颂德,却又不明显。

    文人的风骨,还是要有的!

    作为出题人的孙奭与冯元二人,静坐在屋内。

    一壶茶气慢慢升起。

    虽然日子有些烦闷,但总归就要到头了,只要过了今夜,明天的策论题目一公布,他们便自由了。

    “宗古,这次你出的题目也忒难了些吧。”冯元给他倒了杯热茶。

    孙奭只是点头致意,笑呵呵的道:

    “难点好啊,这样到了殿试的时候,官家才不会过于纠结。”

    冯元不可置否。

    旁人不清楚这些题的难度,冯元相信作为宰相的王曾等人是理解的。

    至于刘太后懂不懂的,不重要。

    没有人会告诉她真正的含义。

    读书人,许多时候面对外力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的团结在一起。

    眼瞅着天子逐渐长大,再加上宠臣当道。

    众多臣子自是希望能够拨乱反正,让朝廷恢复到原本的轨道上来。

    更是要以刻苦考试挑选出志同道合的后辈来。

    孙奭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没言语。

    身为皇帝的赵祯也不知道今日的题目考什么。

    还是考试开始后,皇城司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