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欣慰!老朱的骄傲与自豪! (第3/3页)
百姓能通过就近商铺、货郎等渠道买到平价盐铁。
各层级需签订明确的供货与销售协议,明确配送时效,盐运司、铁冶司每月抽查网络覆盖情况,逾期未完成网络搭建、或偏远地区百姓仍买不到平价盐铁的,地方主管官员扣发半年俸禄,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者调离岗位。
圣旨一下,朝堂震动。
那些曾靠盐铁利益获利的权贵,如江南盐商背后的勋贵、盐运司的旧吏,虽私下抱怨,却不敢公开反对——毕竟芦台盐场与遵化铁厂的成效摆在眼前,百姓对新盐赞不绝口,朱元璋又下了“死命令”,谁敢阻拦,便是与朝廷、与百姓为敌。
六部官员立刻行动起来:工部派工匠前往各地盐场,指导改造盐田、修建引水道;户部牵头组织“盐铁督查司”,挑选清正廉洁的官员任职;吏部则对全国盐运司官员进行考核,将那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尽数罢免,换上支持新法的新人。
太子朱标更是亲自坐镇,每日召集六部官员议事,解决推行中遇到的问题。
有地方官员上奏“南方多雨,晒盐困难”,朱标便让朱高炽从芦台调派工匠,改良晒盐技术,在盐田旁搭建避雨棚,确保雨天也能正常产盐;有商人反映“运输成本太高”,朱标便协调漕运司,开通“盐铁运输专线”,降低商人的运输费用。
朱元璋也时常过问新法推行进度,每次看到地方上报的“盐价下降、销量上涨”、“税银增加”的奏疏,都忍不住对身边的内侍感慨:“朕当初没看错这小胖墩!有他在,老朱家的江山,定能稳如泰山!”
而远在北平的朱高炽,得知老朱下旨推行盐铁新法,还让太子标亲自督办,他立刻让人整理芦台盐场的技术手册、招标流程、经销制度,派人送往京城,供六部参考,还主动提出派工匠前往江南、西南等地,帮助当地盐场完成改制。
消息传到民间,百姓们更是欢呼雀跃。
江南的百姓听说“芦台的好盐很快就要运来”,纷纷盼着新法早日落地;西北的百姓得知“铁矿要出好铁,农具会更便宜”,也对朝廷充满了期待。
那些曾因盐价太高而省吃俭用的人家,开始盘算着“以后再也不用吃带沙子的盐了”;那些靠打铁为生的工匠,也盼着“好铁能让生意更好”。
短短数月,盐铁新法便在全国铺开。
两淮盐场完成改制后,月产盐量突破三十万斤,盐价从二十五文降至十六文;四川的井盐虽未改晒盐,却借鉴了芦台的经销模式,价格下降近三成;山东的铁矿采用新冶铁法后,铁产量翻了五十倍,打造的农具远销河南、河北。
朝廷的税银也随之暴涨,户部尚书在朝堂上奏报时,声音都带着颤抖:“启禀陛下,推行盐铁新法半年,国库盐铁税银已达五百万两,比去年全年还多两百万两!”
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将部分盐铁税银用于修缮水利、减免灾区赋税,让百姓进一步尝到改革的甜头。
至此,朱高炽主导的盐铁改制,彻底改变了大明盐铁积弊已久的局面。
那些曾垄断盐铁利益的权贵势力逐渐衰落,朝廷的财政实力大幅增强,百姓的生活也得到改善,而“胖殿下朱高炽”的名声,更是传遍了大明的每一个角落,成为百姓口中“为民着想的好皇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