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完成小研究?模糊关联的数学模型! (第3/3页)
有系统,就特别注意了下。
这是对比出来的。
比如,做个同样难度的口算题目,完成速度确实比之前快了一点。
“思维伴随着知识量增长,也会让大脑变得更灵活,也就是更聪明、智商更高?”
“是不是有一天,智商能超过爱因斯坦?”
只想想,血液都跟着沸腾起来。
在关闭系统以后,他还是继续沉下心,有了大量基础知识的积累,就可以顺着原来的想法继续研究了。
如何构建一个衬底和材料相关联的数学模型?
“衬底的什么属性,和所制造的器件材料特性直接关联?”
答案映在脑中——
原子排列、电子活跃性。
“那么衬底的原子排列、电子活跃性,会影响到所制造半导体器件材料的什么特性?”
在思考间,把半导体器件特性一一列出,再利用《正确感知》了解其中有关联的特性,而下一步就是建立两者的关系了。
利用《正确感知》可以得知有关联的特性,但要构建衬底原子排列、电子活跃性与器件特性之间的数学关联模型,就不是单纯使用能力可以做到的了。
那必须要仔细研究,一步步的进行关联,首先要搭建出特性之间的模糊关联。
后续几天,张明浩找了一大堆的资料,包括数据资料、论文资料、实验资料,等等,他需要非常多的精确数据。
但相关公开数据很少,网络上能找到一些,其他只能在专业论文上找。
即便数据很少,因为只是搭建模糊关联,仅仅是确定取值范围也够了。
以《正确感知》一步步的确认,又花费了两天时间,他终于完成了‘半导体衬底材料原子排列、电子活跃性以及器件特性之间的模糊数学关联模型’。
模糊关联,各项参数都是‘取值范围’,而模型已经确定是正确的了。
如果想再进一步,构造出更准确的数学模型,就需要大量准确数据填充完善了。
连续十几天的学习、研究,还是非常令人疲惫的。
把‘模糊关联数学模型’撰写在纸面上后,张明浩浑身上下都放松下来,他长长的伸了个懒腰,嘀咕了句,“也该休息休息了。”
“身体一定要注意!”
“不能这样,否则身体又垮了……这样吧,明天开始锻炼身体!”
“今天先……”
“对了,有课!”
他一个机灵反应过来。
看一眼课表发现是《数理方法》,物理系博士生的核心专业课。
更重要的是,课程已经结束了。
刚开学,旷课一节,还是很重要的专业课,即便对于《数理方法》课程有理解,想想也稍稍有些郁闷。
“嘟嘟……”
手机响了,来电的正是薛坤。
电话接通以后,薛坤带着疑惑问道,“张明浩,你怎么没去上课?”
“就算你学过,第一节也要去上啊,姚教授都找到我这里了……”
“呃~~忘了。”
张明浩尴尬的回道,“这几天进行了个小研究,太投入了。”
“什么研究?”
“半导体相关,就是建了个半导体衬底材料原子排列、电子活跃性以及器件特性之间模糊关联的数学模型’。”
对面沉默了许久。
等了好半天,听筒里才传来薛坤有些低沉的音调,“完成了吗?”
“你整理下,拿过来。”
“正好姚教授也在,我们一起帮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