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当代鬼工 (第3/3页)
旧手段,皆可量化分析,极致模仿。然,古瓷之神韵,在于当年工匠手下那份‘不得已’与‘偶然’。泥性的微差,窑火的变幻,笔锋的顿挫,皆非刻意所能为。今人仿古,太‘完美’,反而失了真趣。”
陈墨白深以为然,接口道:“范老师所言极是。器物有灵,这‘灵’,一半在匠人倾注的心血与情绪,另一半,就在这材料与火候的‘天成’之中。过于追求技艺的完美,好比只练招式不修内功,终究是花架子。感知其‘灵’,顺应其‘性’,或许才是真正的传承。”
一个强调技艺基础上的神韵捕捉,一个侧重灵性感知下的顺势而为,两人观点虽有差异,却都在追求超越表象的“真”。这番对话,引得周围不少学者加入讨论,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学术沙龙。
辩论中,陈墨白始终分出一丝心神感知着范一尘和他那件半成品梅瓶。令他稍感安心的是,范一尘的作品气息非常纯净,只有专注、严谨和一丝对完美的追求,完全没有“鬼工门”相关器物上那种阴冷、诡谲的感觉。而且,范一言谈间对古法传承的尊重,也显得真诚。
然而,当有人无意间提起“范记窑”在明末清初也曾烧造出堪比官窑的精品时,陈墨白敏锐地捕捉到,范一尘的眼神几不可察地闪烁了一下,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情绪,像是骄傲,又像是……一丝隐痛。他并未接话,只是淡淡地将话题引回了技术层面。
体验环节结束,众人散去。范一尘在离开前,特意走到陈墨白面前,递给他一张素雅的名片,上面只有一个名字和一个手写的电话号码。
“陈先生,有机会可来舍下小坐,交流切磋。”范一尘的语气依旧平淡,但眼神中多了几分认可。
“一定叨扰。”陈墨白郑重接过名片。他知道,这或许是一条接近“范记窑”历史的重要途径。
回程的车上,林清瑶低声笑道:“没想到你还有这手,‘料如人,有魂魄’,差点把那位范大师都唬住了。”
陈墨白嘿嘿一笑:“瞎猫碰上死耗子,主要还是人家范老师水平高,能听出弦外之音。不过,这人有点意思,手艺没得说,气息也正,就是提到祖上‘范记窑’时,反应有点微妙。”
“看来,这景德镇真是藏龙卧虎。”林清瑶感慨,“明面上的学术讨论,暗地里的遗址探寻,现在又多了个手艺高超、身世成谜的仿古大师。这潭水,是越搅越浑了。”
陈墨白把玩着那张名片,目光望向车窗外。与范一尘的这场意外交锋,像在迷雾中又点亮了一盏灯。当代的“鬼工”或许阴险,但传承有序的正统手艺,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纯净的光芒。而这道光,或许能照亮通往历史真相的某条岔路。
接下来,是该想办法再去会会那位冷若冰霜的夏沫,还是先去拜访一下这位孤傲的范一尘呢?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张薄薄的名片,感觉分量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