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当代鬼工 (第2/3页)
,看了看青花料,又看了看范一尘,有人点头称是,有人将信将疑。单凭肉眼和嗅觉,能分辨出钴矿产地的细微差别?这听起来有点玄乎。
陈墨白心中一动。他对青花料的认知,更多来源于触摸成品时的“感觉”,对原始料性的判断并非强项。但范一尘这番话,却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种对材料本身“活性”的极致追求,与他依赖的“物灵”感知,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忍不住开口,不是对范一尘,而是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旁边人听:“料如人,有魂魄。产地是根骨,炼制是修行,火候是机缘。根骨不正,修行再苦,也难成大器。”
这话一出,范一尘倏然抬头,清冷的目光第一次真正落在了陈墨白身上,带着明显的惊讶和探究。周围人也安静下来,看看陈墨白,又看看范一尘。
“这位先生,高见。”范一尘开口,语气依旧平淡,但那份疏离感减弱了些许,“不知先生是?”
“北平来的,陈墨白,对古物略有兴趣。”陈墨白拱拱手。
“陈先生。”范一尘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随即话锋一转,指向那盆青花料,“既如此,依先生之见,此料当如何调整,方能‘根骨正’?”
这是考较来了。陈墨白心里明镜似的。他哪里懂具体调整配方?但他有他的“歪招”。他走上前,学着范一尘的样子,用手指沾了点青花料,却没有捻开,而是闭上眼睛,轻轻将指尖按在自己的眉心(假装思考,实则是将感知力集中于料粉)。
瞬间,一股混杂的信息涌入:深山矿脉的沉积感、水流冲刷的痕迹、人工研磨的力度、以及几种辅助配料(如石子青、明珠料等)的微弱气息……确实,这料子底子不错,但核心的钴料,似乎来自一条矿脉的边缘地带,少了几分核心区域的“醇厚”和“烈性”,就像一壶好茶,用了次一等的茶叶,滋味总差那么一点火候。
他睁开眼,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沉吟道:“此料根基尚可,然其性略‘漂’,似缺一味‘压舱石’。或许……可尝试加入极少量的、产自云南朱明地区的土钴(一种含钴的天然矿物土,色泽深沉),取其沉郁之气,以镇浮华。比例嘛……千分之一二足矣,过则色黯。”
他这话半是依据刚才感知到的料性偏差,半是瞎蒙。没想到范一尘听完,眼中精光一闪,盯着陈墨白看了好几秒,缓缓道:“陈先生果然不是‘略有兴趣’。此法……甚险,但理论上,或可一试。先生对料性之感知,已近乎‘道’。”
一场关于青花料的讨论,瞬间提升了哲学高度。周围几位老专家也纷纷点头,表示这种对材料本源精神的探讨,正是当代仿古瓷超越单纯形似、追求神似的关键。
范一尘似乎被勾起了谈兴,他拿起自己刚才画的那只梅瓶,道:“形易摹,神难追。如今科技发达,胎釉配方、绘画技法乃至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