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02章 国债之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802章 国债之策 (第3/3页)

    太子继续道:“儿臣以为,河南的例子说明,朝廷钱粮使用,未必要全盯着府库,有些事情,可以找商人来帮忙,只要朝廷遵守承诺,到期还钱,商人们是很愿意和朝廷合作的……”

    一些臣子的脸上,流出不满,本朝以农业立国,从太祖皇帝开始,就压制商人的地位,将商人列为最低等,虽然明中后期之后,商人地位大幅提高,太祖当初压制商人的一些政策,已经是名存实亡,但毕竟祖制未变,太子这么高调的在朝堂上夸奖商人,好像不好吧?

    也就是太子,如果是一般臣子这么说,早就有人跳出来反驳了。

    “不过和河南的情况不同,历经建虏入塞,京师九门,封闭两月,京师商人的仓储已经是不多,不说其他,只说京惠商行,现在在城中的九个粮仓,基本都已经空了……”朱慈烺叹道。

    听到此,群臣微微骚动,他们还期待京惠商行救急呢,想不到京惠商行竟然也快支持不住了。

    只有知道内情的五个辅臣和户部傅永淳默默,京惠商行的困境,他们早就知道了。

    辅臣知道,皇帝自然也是知道,这也是崇祯帝没有和太子提起京惠商行的原因。

    朱慈烺继续道:“因此,单靠几个大商人,是不能渡过这次难关的,需要将京师的大小商人,乃至富余的百姓都发动起来,令他们心甘情愿,为国分忧。京畿危机,才有可能解除。”

    听到此,崇祯帝终于忍不住问:“如何发动?又如何令他们心甘情愿?”

    在崇祯帝看来,世界上,最难的四个字,就是心甘情愿了,崇祯十二年时,朝廷财政困难,他不得不放下身段,向勋贵和朝臣们募捐,明明知道勋贵们有钱,但却没有人愿意拿出,连他的老丈人都是虚假应付,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还搭上他刚刚一岁的五皇子……

    想起往事,崇祯帝就心痛。

    “无利不起早,要令人心甘情愿,非有利益不可,借钱更是如此,儿臣以为,白白募捐是不可能的,朝廷需要拿出相当的诚意,那就是学习民间借贷之法,向每一个愿意借钱给朝廷的百姓和商人,支付利息。”

    嗡。

    殿中群臣都惊讶的议论起来了。

    惊世骇俗。

    他们想不到,太子的办法居然是向商人百姓借钱、。

    朝廷向民间借钱,本来就已经很是丢脸了,但想不到还要出示票据,给利息。

    “天子向民间借钱,还要付利息,颜面何存?”

    一个白须老臣站出来,高声反对。

    却是礼部林欲辑。

    “老尚书差矣,向民间借钱,并非没有,我朝太祖就曾经向沈万三借钱、成祖靖难时,也曾有商人资助。”

    朱慈烺早有准备,不等林欲辑继续说,就用一句淡淡地“太祖和成祖”堵住了他的嘴。

    “这……”

    林欲辑无法再说,如果是其他,他还可以反驳,但说到太祖和成祖,他就只能避让了。

    “太祖成祖时,商人都是心甘情愿,此时又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次辅陈演问。

    朱慈烺再转回来:“当然是令他们看到,朝廷保证还钱的制度和诚意。”目光再望向御座上的崇祯帝,拱手道:“父皇,朝廷向商人借钱,付利息,约定期限归还,并立下票据为证。就如民间商人,相互借贷一样,并没有什么丢人。天子借钱,并非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为了京畿几十万百姓不至于哎哎受饿,圣人云,爱民如子,岂不正是如此?”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