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02章 国债之策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02章 国债之策 (第2/3页)

银子,不然不等过了这个年,京惠商行可能就无法继续了。

    ……

    看一眼争辩的群臣,又看御座上,那满是疲惫焦躁的崇祯帝,朱慈烺不再犹豫,他决定,将心中那个不太成熟、原本想要以后实行的办法说出来,助朝廷度过此难。至于父皇可能的忌惮,他一时也是顾不了了,于是他起身来到殿中,向御座上的崇祯帝拱手:“父皇,儿臣有本。”

    殿中登时肃静。

    原本正在争辩的群臣,都齐刷刷地退回了原位,所有人都知道,太子一定是要提出解决的办法了,只是银子可不是其他的东西,就算你太子再有本事,也不能凭空变出来不是?

    见太子出列,御座上,正自焦躁的崇祯帝抬起了头---有点期望,但却又带着一点犹豫。

    “陛下,儿臣以为,年关已近,将士和百姓都急于拿着钱粮过年,如果朝廷不能及时发放钱粮,民心不稳,京畿必然动荡。”朱慈烺态度恭谨的回道:“因此,如何筹集钱粮,及时发放,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崇祯帝和群臣都静听。

    “方才儿臣听大司农所言,虽然取消了辽饷,但我朝今年岁入其实是增加的,厘金税加上追缴的逮赋,比去年多出了八十万两,如果没有建虏入塞,今岁我大明朝的财政,还是可以勉强支撑的。但因为应对建虏入塞,我朝多付出了百万两的粮米,因此才造成现在的困境。”

    听到此,户部尚书傅永淳,点头如捣蒜,对太子殿下所言,他是再赞成不过了。

    “建虏今年败走,实力受损,照儿臣推断,明年应该不会再来了,也就是说,明年的财政状况,一定会比今年好,今年付不出的一百两,来年应该是能补上的。”

    朱慈烺清朗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群臣默默,都想:来年能补上又怎样?现在是年关难过。没有钱粮,不能赈济,这个年,京畿怕是难以太平……

    朱慈烺继续道:“刚才说到粮商,儿臣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去年河南灾变,灾民百万,朝廷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的钱粮赈济灾民,河南巡抚高名衡为了赈济灾民,便以河南巡抚衙门的名义,向粮商们赊欠粮米,以开设粥厂,赈济灾民,前后一共赊欠了百万两的粮米,成功稳住了河南的局面,安抚了灾民,而且以工代赈,重新了修建加固河南境内不少的城墙,为防御流贼再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去年的欠账,今年年中五月份的时候,河南巡抚衙门就已经基本清偿,所用的,乃是八大晋商的抄家脏银。照高名衡所说,朝廷,百姓,乃至商人,都获得了利益。朝廷虽然花了百万两的银子,但稳定住了河南,平了贼乱,百姓得衣食,商人得通路,今年建虏入塞,河南民情稳定,高名衡和河南总兵陈永福能率兵北上勤王,这都是去年赈济之功啊!”

    听到此,一些聪明的臣子已经明白了太子的意思,太子是要朝廷效仿河南巡抚衙门,向商人赊账啊。

    去年赊账是京惠商行起的头,最后河南巡抚衙门还钱,大部分的银子,也都是还给了京惠商行,时至今日,殿中群臣都已经知道,京惠商行乃是太子殿下的产业,说起来等于是左手换右手,现在朝廷困难,如果京惠商行愿意拿出钱粮,解朝廷危难,日后再还给京惠商行,倒也不是不可以。

    户部尚书傅永淳的眼睛,登时就亮了,如果京惠商行愿意帮他挑这个担子,那就太好不过了。

    但出乎崇祯帝和群臣的意料,太子的意思,并不是朝廷向商家赊账,而是另外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