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汉纪九(1) (第2/3页)
化,明白互敬互爱的道理。然后节民以礼,因此其刑罚甚轻,只是为了禁止人不犯法而已。
教化既行而风俗就会变的淳美。圣王继承乱世,扫除其旧迹然后将不合教化的部分统统去掉,然后尊崇教化,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因楯守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
秦灭先圣之道,为苟且之治,故立十四年而亡。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
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私下里打个比方,就如琴瑟不调,甚至必须改弦而更张。
然后才可以鼓瑟。为政而不行,甚至必须变而更化之才可以得以理顺乱政。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想要得到治理之道但至今未得其要。这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的的原因。
臣听说圣王治理天下,年少时从学里寻找经验,年长了就会才能到位,用爵禄养其才德之臣,用刑罚威震无行佞臣。
因此其民众晓于礼仪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义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成其文。
至于成康兴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这也是教化践行,仁义广布的缘故。
到了秦朝则不然。师从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恨帝王之道,以贪狠为俗,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能免,而犯恶者未必受刑。
因此百官皆饰虚词而不务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趋利无耻,因此刑者甚重,死者相望,而奸不息。
这是俗化使然。今陛下并有天下,莫不率从.而功不加于百姓,难道是王心未加吗?
曾子说,尊其所闻,就会变得高明。行其所知,就会光大其身。高明光大,不在于别的,在于你理解了多少。
愿陛下引用所闻,以诚心去实行,则与三王何异?平常不喜欢养士却要求贤,就如同不琢玉而欲求文采,养士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太学。
太学,是贤士的发源地,教化的本源。今以一郡一国之众,而求贤良文学,这是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