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学院现状(感谢礼物支持,求用爱发电) (第3/3页)
许多同志的观念,仍停留在‘步兵为主,其他兵种配属’的阶段,对技术兵种的独立作战价值、多兵种协同的指挥、以及与之匹配的后勤、通信保障体系,认知尚显不足。
如何将框架变为真正高效运转的现代化教学引擎,是部里面临的首要挑战。”
4. 您的办公室和住所在学院方面均已安排妥当。
院长指示,请您先熟悉情况,并准备在近期为高级速成科和基本科讲授关于‘技术兵种协同与战场主动性’的专题课,同志们都非常期待。”
汇报简洁明了,充满了军事单位的效率。
陈朝阳仔细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桌面,规律的轻响是他高速思考时的外在表征。
“今天是12号,课程已在推进,但学院的那套现代化、体系化的军事思想,却远未真正扎根。”他心下默念。
许振邦汇报的758这个数字,在他脑中回荡。
“七百五十八人…” 这个数字,对于一支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庞大军队而言,宛如杯水车薪。
他们是我军未来的种子,没错!
但播种的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跟不上世界军事变革的惊涛骇浪。
他目光扫过名单,他最深的忧虑浮现出来:这些百战余生的悍将,他们的思维能否真正扭转?
是否多数人仍固守着“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的朴素战争观,将这视为永恒的真理,而非特定条件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初级形态?
他们能否理解,现代战争早已超越了单一场域的搏杀,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生死相系的精密体系?
合成作战,绝非步、炮、坦的简单叠加,而是血脉神经般的深度融合与即时联动;
后勤决胜,其意义远不止于“粮草先行”,它是国家工业实力向战场的最直接投射,是决定战争可持续性的命脉;
技术制胜,意味着装备代差可能带来的是非对称的碾压,一枚导弹或许能抹平一个英雄连队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