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民国大学学生飘(一) (第3/3页)
于见到了部落的首领。首领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穿着一件华丽的兽皮衣服,脖子上戴着一串用兽牙制成的项链,看起来很威严。首领看着飘等人,点了点头说:“你们很勇敢,也很聪明,通过了我们的考验。说吧,你们来找我们有什么事?”
飘连忙拿出那卷古竹简,递给首领,说:“首领,我们在学校的文物展览上看到了这卷古竹简,上面的文字我们无法破译,听说贵部落有着独特的文字和文化,所以想来向你们请教,希望能够解开这些文字的奥秘。” 首领接过竹简,仔细地看了看,然后说:“这卷竹简上的文字确实是我们部落的古老文字,记载的是我们部落的历史和一些古老的传说。”
接下来的几天里,首领安排部落里的一位老学者教飘和她的朋友们学习部落的古老文字。老学者很有耐心,他一点一点地向她们讲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飘和她的朋友们也学得很认真。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们还了解到了很多关于部落的历史和文化,比如部落的起源、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
通过学习,飘和她的朋友们终于解开了古竹简上文字的奥秘。原来,这卷竹简记载的是战国时期,部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战争,以及部落里一些重要的事件。这些信息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滇西地区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后,飘和她的朋友们准备离开部落,返回西南联大。临走前,首领送给她们一些部落的特产,还嘱咐她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飘和她的朋友们向首领和部落里的人表示感谢,然后踏上了返回联大的路程。
在返回联大的途中,飘和她的朋友们虽然依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们的心里却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她们不仅解开了古竹简上文字的奥秘,还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滇西地区古老部落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她们在这次探险中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增长了见识,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回到联大后,飘和她的朋友们把自己在滇西的探险经历和古竹简上的内容整理成了一份报告,交给了学校的历史系。学校对她们的发现非常重视,组织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对古竹简进行深入研究。飘和她的朋友们也因为这次探险经历,成为了学校里的 “小名人”,很多同学都来向她们请教探险的经历和古文字的知识。
这次滇西探险,成为了飘在西南联大学习生活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它让飘明白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在以后的日子里,飘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战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日军的飞机对昆明的轰炸也越来越频繁。西南联大的校园里,经常会响起防空警报,师生们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本,跑到防空洞里躲避轰炸。
有一次,飘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听到了刺耳的防空警报声。老师立刻停止了讲课,组织同学们向防空洞跑去。就在她们快要跑到防空洞的时候,几架日军的飞机从头顶飞过,投下了炸弹。“轰隆” 一声巨响,校园里的一座教学楼被炸塌了,碎石和尘土飞扬。飘和同学们都吓得脸色苍白,但她们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迅速跑进了防空洞。
在防空洞里,黑暗而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泥土的气息。飘和同学们挤在一起,听着外面炸弹爆炸的声音,心里既害怕又愤怒。陈默紧紧握着怀里的书本,对飘说:“不管敌人怎么轰炸,我们都不能放弃学习,知识就是我们的武器,将来我们要用知识来打败敌人,建设我们的国家。” 飘点了点头,她知道陈默说得对,在这样的烽火岁月里,坚守学习才是对敌人最好的反抗。
轰炸结束后,飘和同学们走出防空洞,看到校园里一片狼藉。教学楼倒塌了,图书馆的窗户被震碎了,操场上布满了弹坑。但让她们感动的是,很多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因为轰炸而退缩,而是立刻投入到了校园的重建工作中。有的老师在废墟中寻找书籍和教学用品,有的同学在清理碎石和垃圾,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希望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轰炸依然不断,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在防空洞里上课,在树林里学习,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 “刚毅坚卓” 的校训。飘记得,有一次,朱自清先生在防空洞里给他们上课,外面炸弹爆炸的声音不断,但朱先生却依然镇定自若,一边讲课,一边鼓励大家要坚持下去。他说:“国家现在正处于危难之中,我们作为读书人,更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先生的话,让飘和同学们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她们学习的决心。
除了学习之外,飘和同学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她们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呼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她们还组织了募捐活动,为前线的士兵筹集物资。在一次募捐活动中,飘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老奶奶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都捐了出来,对飘说:“孩子,你们一定要把这些钱送到前线去,让士兵们好好打仗,早点把日本鬼子赶出去。” 飘接过老奶奶的钱,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取得抗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