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五章建明中学女教师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六十五章建明中学女教师飘 (第3/3页)

   她突然想起苏婉信中提到的 “建明中学之魂”,难道这枚徽章就是建明中学的灵魂所在?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为了揭开徽章的秘密,林砚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了学校的图书馆。她查阅了建明中学的校史资料,希望能找到关于徽章的记载。可是,校史资料里只记载了学校的建校时间、发展历程和一些重要的事件,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徽章的信息。

    她不甘心,又来到了学校的老教师办公室。她找到了一位在学校任教多年的老教师,向他询问关于建明中学老教学楼和徽章的事情。老教师听了她的话,陷入了沉思。

    “林老师,你说的老教学楼和徽章,我倒是有点印象。” 老教师缓缓地说,“我刚到学校任教的时候,听一些老同事说过,建明中学在建校初期,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教师,她为学校做出了很多贡献。据说她曾经留下过一件重要的东西,说是能保护学校的安宁,但具体是什么东西,我也不太清楚。至于老教学楼的地下室,我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

    林砚听了老教师的话,更加确定那枚徽章就是苏婉留下的重要东西。可是,它到底怎么保护学校的安宁呢?

    她回到家后,继续研究徽章。她把徽章放在桌子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徽章中间的 “明” 字。突然,她发现 “明” 字的笔画之间有一些细小的凹槽,这些凹槽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图案。她拿出纸和笔,把这个图案画了下来。

    图案画出来后,林砚发现这个图案竟然和建明中学校园的地图有些相似。她赶紧找出建明中学的校园地图,将图案和地图对比起来。果然,图案中的每一个线条都对应着校园里的一条道路或一栋建筑。

    她顺着图案的线条在地图上寻找,最终,图案的终点指向了学校的操场。难道徽章的秘密和操场有关?

    当天晚上,林砚再次来到了建明中学。她拿着校园地图和徽章,来到了操场。操场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空旷,月光洒在草坪上,像是一层银色的地毯。

    她按照图案的指示,在操场的角落里仔细搜寻。突然,她发现草坪上有一块石板,石板的颜色和周围的草坪不一样。她走过去,用手掀开石板,石板下面是一个小小的洞口。

    她打开手电筒,照进洞口,发现洞口里有一个小小的盒子,盒子的形状和她手中的徽章一模一样。她拿起盒子,打开一看,盒子里放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徽章归位,校园安宁,若有危难,徽章显灵。”

    林砚终于明白了徽章的秘密。原来,这枚徽章是建明中学的守护徽章,只要将徽章放回操场的洞口里,就能保护学校的安宁。如果学校遇到危难,徽章就会显灵,化解危机。

    她小心翼翼地将徽章放进盒子里,然后将盒子放回洞口,盖上石板。做完这一切后,她感觉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自从林砚将徽章归位后,建明中学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原本有些破旧的教学楼似乎变得更加坚固了,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也长得更加茂盛了。学生们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更加安心和快乐。

    林砚也没有将这个秘密告诉任何人,她知道,这个秘密是属于建明中学的,是属于每一个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人。她只是默默地守护着这个秘密,守护着建明中学。

    有一天,学校突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雨。狂风呼啸,暴雨倾盆,校园里的很多树木被吹倒,一些教室的窗户也被打破了。学生们都非常害怕,老师们也在积极地组织学生疏散和避险。

    林砚站在教学楼的门口,看着外面狂风暴雨的景象,心中有些担忧。她想起了那枚徽章,不知道它是否能像纸条上写的那样,在危难时刻显灵。

    就在这时,操场的方向突然发出一道金色的光芒。光芒越来越亮,照亮了整个校园。紧接着,狂风似乎减弱了许多,暴雨也渐渐变小了。几分钟后,暴风雨竟然停了下来。

    学生们和老师们都惊讶地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林砚心中明白,这一定是徽章显灵了。她走到操场,掀开石板,看到盒子里的徽章正散发着微弱的金色光芒。她知道,徽章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保护了建明中学和这里的人们。

    从那以后,建明中学更加安宁和祥和。林砚也成为了建明中学的守护者,她默默地守护着学校的秘密,守护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她知道,只要徽章还在,建明中学就会永远安宁,这里的人们也会永远幸福快乐。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砚依然在建明中学任教。她每天都能看到学生们灿烂的笑容,听到他们朗朗的读书声。她知道,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这就是她守护建明中学的意义。

    有时候,她会想起苏婉,想起那位曾经为建明中学付出一切的女教师。她想,如果苏婉知道现在的建明中学如此安宁和美好,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

    林砚的故事,就这样在建明中学流传着。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徽章的秘密,不知道林砚为学校所做的一切,但他们都知道,建明中学是一所充满爱和温暖的学校,这里有一位优秀的女教师,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所学校,守护着每一个在这里成长的孩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