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序 (第2/3页)

看见”,是否与祖父毕生守护的那本失传的《考工记》孤本有关。

    苏州平江路的雨下得绵密。林砚站在耦园的月洞门边,看雨水顺着黛瓦连成珠帘。左眼突然闯入一片莹白,像蚕吐出的银丝,在雨幕里织出繁复的花纹。他追着银丝穿过曲廊,在半扇雕花木窗前停住脚 —— 窗棂上的缠枝纹与银丝织就的图案分毫不差。

    “这是道光年间的‘冰裂纹’,” 守园的老人端着茶碗出来,“据说当年造园的主人,是个瞎了眼的木匠,全凭手感雕完了这整座园子。”

    林砚左眼的银丝渐渐淡去,却在老人的茶碗里看见一圈圈涟漪状的蓝光。“您家是不是有件锡制的茶罐?” 他脱口而出。

    老人眼睛一亮:“那是我太爷爷传下的,说是当年给织造局的官员送茶用的。”

    雨停时,林砚在笔记本上添了新的一页。他发现这些 “飘” 总与手艺人相关:沙溪的周先生抄书时必用朱砂调金粉,耦园的盲木匠雕窗时总含着锡茶罐里的浓茶提神。祖父的笔记里提过,《考工记》孤本最后出现的地方,是民国年间一个聚集了各路匠人的会馆。

    在徽州黟县的老宅里,左眼看见的飘是墨绿色的,像浸透了松烟墨的棉线,在梁枋间缠绕成 “四水归堂” 的格局。林砚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上楼,在阁楼角落发现半块墨锭,墨香混着霉味扑面而来。墨锭侧面刻着极小的 “胡开文” 三个字。

    “这房子原是胡家的墨庄,” 房东太太来送钥匙时说,“抗战时日本人烧房子,掌柜的把最好的墨料封在墙里,自己抱着空墨箱引开鬼子。”

    林砚用祖父留下的放大镜细看墨锭,裂纹里嵌着几粒银星。左眼的绿线突然剧烈晃动,在墙上投射出模糊的轮廓,像幅未完成的墨谱。他掏出相机拍下墙面,当晚在客栈电脑上放大照片,隐约看见砖缝里嵌着褪色的棉纸。

    第二天他请工匠撬开墙面,果然取出一叠用油纸包着的墨谱,其中一页画着奇特的鱼形墨模,与祖父笔记里记载的《考工记》孤本扉页插图一模一样。

    墨绿色的飘在他离开时变成了实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