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吐蕃小禅宗 (第2/3页)
发烫,口鼻欲呼吸而不得。
七位僧人传来的声音也越来越小。这是六识正在彻底丧失的标志。赵无安生怕遗漏了哪句,将全身气力灌注至耳畔,竭尽全力凝神谛听,并继续依言行事。
七七四十九句话,眨眼便尽数念完。再无外界气机传导,赵无安独自一人消化着这前所未有的浓郁气机,身体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着脱胎换骨的改变。
小禅宗不传之秘,原来竟是如此心法。
先封六识,以内府沟通天地,再开灵识时便如重启鸿蒙,登时天地万象,顿然得解。
此即为所谓顿悟。
————————
两个时辰后,赵无安几近虚脱走出大殿时,天色已然昏暗。
代楼桑榆听话地坐在阶前等着他,两个时辰似乎从没变换过位置。见他提着书箱走出来,便连忙迎上。
“这下可是脱胎换骨了。”他擦了擦额上汗珠,摸着湿透的衣服苦笑道。
代楼桑榆歪头道:“衣服湿了,脱下洗?”
望了望天色,赵无安摇了摇头。
“我还是怕来不及,先上路吧。”
“去哪?”
“顺着那百里蜀道再往回走一点儿的地方。”赵无安背起书箱。
代楼桑榆连忙背了剑匣,快步赶上,二人并肩行在虎浴桥上。
代楼桑榆偷偷瞅了赵无安几眼。他虽背着沉重不输往日的书箱,步伐却稳健了许多,看不出颓势了。
好奇心一旦上来,可就怎么都没法藏。
代楼桑榆不住地前后晃着身子,目光炯炯地盯着赵无安,就差摇着他的手臂求他说个明白了。
赵无安舒了一口气,解释道:“也算因果有偿吧。”
“说!”按捺不住心中好奇的代楼桑榆断然道。
“这套心法七十年前是吐蕃一位高僧带来中原的,虽然因洛剑七之事而被两朝庙堂封印,但终究还是留下了蜀地十愿僧这样的传人。”
代楼桑榆不解道:“为什么教给你?”
“因为我那个朋友啊。你不是听见了吗?”赵无安笑道。
代楼桑榆咬着手指,想了半天,讷讷道:“吐蕃的……朋友……只有闻川瑜。”
“对,是他。”
既然她猜到了,赵无安索性也就不再掩饰。
“你还记得吧,闻川瑜的父亲,是一位吐蕃贵族,与洛剑七的次女相恋,生下一对双胞胎。长兄为闻川瑜,妹妹则是姜彩衣。”
代楼桑榆点了点头。
“而闻川瑜的祖父,也就是那位吐蕃贵族的父亲,来头可不小,是个割据一方的亲王。十愿僧所说两代人的人情,也就是从他那个时候开始,对这一派小禅宗的大力扶持与帮助。可以说,没有闻川瑜的父上两代,小禅宗心法在中原决计到不了这样的地位。”
“哦……”代楼桑榆恍然大悟地拉长了语调。
“本来听他说起这件事,我也没什么想法,最多将之当成一派另辟蹊径的佛家武学。但是知道了顿悟之说和洛剑七天命境界的关系后,却不由得多想了许多。至于洛剑七的女儿与那吐蕃人的相识是否和这有关,我不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