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将军自古百战成 (第3/3页)
多人只能坐以待毙,而流淌火以及逼近高危化学品罐的火仍在四处肆虐。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犯的错误,犯的时候很英勇,很豪气,很士镜,但后果不敢想象。因此,王路之深知李又喜那句话的分量:“到达一线你担仟总指挥,不要受外界干扰。”外界是谁,可能是比王路之官大的众多领导。事实证明王路之在路上酝酿的万案,在火场确定的整体原则经受住了6万平方米火场的考验,经受住了油罐火的考验,也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这个万案现在说出来平平常常,当时却是字字千钧。这就是16个字:关阀断料,先控后灭,死守重点,筑坝垒沿。
平路之换上灭火战斗服(他车上备有三套战斗服),步行向火场走去。远远地,已感到烈焰的温度,像针扎在脸上。脚下都是水,黑油和白泡沫夹杂在一起,淹过战斗靴的鞋面。王路之看到火光背景下战士的剪影,他们操控泡沫炮、泡沫枪和水枪死死堵截流淌火,为几十米高的油罐冷却降温。
走到103号罐前,平路之看见管道裂口的火浪在巨大压力下向上喷燃,如巨无霸的火炬。显然阀门还没关上,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火柱。这个油罐高22米,罐顶有一个直径80米带一米密封圈的浮顶船。干路之了解这种油罐的结构,浮顶船有液压装置,可以下降。浮顶船随着油量减少而下降,自然隔绝了空气,使火焰无法燃烧。眼下,浮顶船降不下去,一定是因为罐体爆炸后,结构变形,浮顶船卡住了。在阀门没关上的情况下,油在内部燃烧,汹涌而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面积的流淌火呢?王路之看到,大量的水和泡沫打向油罐。这些水对淌出的原油起到了助推作用。原油当中成分复杂,有航空煤油、液化气、沥青,也有水,消防车打出的水和泡沫加大了流淌原油的体积,使流淌火越来越大。但停止打水是不可能的,罐体必须冷却。因此,打水冷却与堵截流淌火成了一对矛盾。
王路之下令,调集翻斗车装载砂石,在地面垒坝,堵住流淌火的去路。
全省消防部队增援力量陆续来到,王路之根据初步研判的火场情况,划分4个战区:一、103号罐。二、37号、42号罐。三、南海罐区。四、码头海面。这4个战区由省消防总队副总队长李金华、副政委刘伟臣、参谋长李红旗、后勤部部长邹秀成分头负责。“负责”的含义是冲到第一线,与战士们一起灭火作战,与阵地共存亡。他们都是总队领导班子成员,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如今是手拎着性命往火海里冲的敢死队长。在这次灭火战斗中,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党委班子分工协作,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力。李金华协助王路之全面指挥,刘伟臣负责二甲苯区域灭火指挥,李红旗在码头海面组织战斗,邹秀成负责103号罐冷却及后勤保障。他们和王路之一起,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全省14个公安消防支队的多数支队长都战斗在前线。如果遭遇连环大爆炸,身在前线的6位师职干部,20多位团职干部将化为一座最为悲壮的纪念碑,师团干部将和2000多名官兵一道名列世界消防英烈史册,垂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大悲剧。
战区划分完毕,明确各自职责。王路之问:“现在火场哪里最危险?”
丛树印答:“37号、42号罐,邻近高危化学品罐区,马上就要烤爆了。”
王路之平静地说:“走,上37号、42号罐区。”
灭火战斗结束后,许多现场官兵说总队长王路之镇定自若,头脑清晰,有将军风度。他们不知道,王路之在前线排兵布阵的同时,不断接到各级首长的电话,问话全是:“怎么样?能行吗?”
王路之的回答一律是“请领导放心,没大问题”。王路之心里明白,这个时候说困难,说绝望,说痛苦都没用,他身在阵地,已豁出去了。人豁出去反而卸掉了生死包袱,感到轻松了,可以专注于工作。
快到37号罐时,他看到营口市公安消防支队已经到达,正在布置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