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四章 宋之问: 活成了诗坛的“投机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三十四章 宋之问: 活成了诗坛的“投机者” (第3/3页)

重,张易之兄弟被宰相张柬之杀了,“神龙革命”爆发。宋之问一看风向不对,撒腿就跑,跑到了武三思家里——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也是个权力熏心的主儿。宋之问跪在武三思面前,哭着说:“大人救我!我之前跟张家兄弟只是逢场作戏,我心里最敬佩的是您啊!”

    武三思正缺个会写诗的“笔杆子”,就把他留下了,还帮他官复原职。宋之问又开始给武三思写“赞歌”,把武三思夸得跟“圣人”似的。

    武三思也没得意多久,又被太子李重俊杀了。宋之问又慌了,这次他瞄准了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当时最有权势的公主。他又故技重施,给太平公主写诗、送礼,哄得太平公主开心,又混了个“考功员外郎”的官。

    他还不满足,一看安乐公主(唐中宗的女儿)势头更猛,又偷偷投靠了安乐公主,帮着安乐公主打压太平公主。这下可把太平公主惹火了,太平公主直接找唐中宗告状:“宋之问这个人,反复无常,是个小人!”

    唐中宗一听,立马把宋之问贬到了泷州(现在的广东罗定)。这是他第三次被贬了,他还是死性不改——被贬之后,他觉得泷州太苦,竟然偷偷跑回了长安,躲在朋友家里。

    有一天,他在朋友家喝酒,听见外面有人说“唐玄宗李隆基要发动政变了”,他赶紧跑出去告密,想靠“告密”再换个官做。这次他押错了宝——李隆基政变成功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算“投机分子”,一看宋之问的名字,直接下了圣旨:“宋之问反复无常,构陷忠良,赐死泷州。”

    就这样,这个写出无数名句的诗人,死在了一辈子钻营的“仕途”上。

    宋之问死的时候,才56岁。他死后,关于他的争议就没停过。

    有人说他是“诗坛功臣”——没有他,律诗就不会这么快成熟;没有他,初唐的诗坛就少了一抹“清丽”的色彩;他的“近乡情更怯”“楼观沧海日”,永远是唐诗里的经典。

    也有人说他是“文人败类”——为了一句诗,能害自己的外甥;为了当官,能捧别人的痰盂;为了活命,能反复告密。这样的人,就算诗写得再好,也配不上“文人”两个字。

    其实,宋之问的一辈子,就是初唐文人的“缩影”——那个时代,诗歌刚从“宫廷”走向“民间”,文人既想靠才华扬名,又想靠仕途立身。可宋之问把“仕途”看得太重了,重到可以丢了私德,丢了风骨,丢了做人的底线。

    就像他写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每年都一样,人心却会变。他本该是那个“写出人心”的诗人,却最终活成了“人心变坏”的例子。

    直到今天,读宋之问的诗,还是会被“近乡情更怯”打动,还是会为“楼观沧海日”惊艳。但一想到他的那些事,又忍不住叹气——如果他能把写诗的“真心”,用在做人上,该多好?

    或许,这就是宋之问留给我们的启示:才华可以让你“被记住”,但人品才能让你“被尊重”。诗写得再好,若是人做得太差,终究还是会被钉在历史的“争议柱”上,让后人一边读着你的诗,一边摇着头说:“可惜了,这么好的才华。”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