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七章 乱世里,守着热粥和诗句的老夫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七章 乱世里,守着热粥和诗句的老夫妻 (第2/3页)

人群往南跑。路上兵荒马乱,到处都是叛军,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走小路,白天躲在山洞里,晚上摸着黑赶路。

    杨氏背着最小的孩子,手里牵着大的,鞋子磨破了,脚底板渗着血,也不吭声,紧紧跟着杜甫。有次遇到叛军搜查,杜甫拉着杨氏躲在草丛里,孩子吓得要哭,杨氏赶紧捂住孩子的嘴,手被孩子咬得生疼,也没松劲,直到叛军走了,才敢小声喘气。

    后来杜甫要去投奔肃宗,把杨氏和孩子留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分开那天,下着大雪,杨氏把杜甫的行李收拾好,塞了包晒干的野菜,又把围巾解下来,系在杜甫脖子上:“路上小心,到了那边,记得给我们写信。孩子们我会照顾好,你放心。”

    杜甫骑着马,走了老远,回头还能看见杨氏站在雪地里,抱着孩子,像个小小的影子。他心里像被刀割,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面说“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老妻和一家十口人,远在别的县城,隔着漫天风雪,我连他们的安危都不知道。

    到了肃宗身边,杜甫当了个左拾遗,没干多久,就因为替房琯说话,被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他赶紧往鄜州赶,想接妻儿一起走。夜里住在驿站,他想起杨氏,想起孩子,睡不着觉,又写了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他想象着杨氏在鄜州看月亮,头发被雾气打湿,胳膊被月光冻得冰凉,孩子们还小,不懂妈妈在想长安的爹爹。他盼着能早点跟她靠着窗,一起看月亮,把彼此的眼泪都照干。

    等他赶到鄜州,看见杨氏的时候,鼻子一酸——才几个月不见,杨氏瘦了好多,头发也白了几根,看见他,还是笑着跑过来,拉着他的手,说“你可算回来了”。孩子们围着他,喊“爹爹”,最小的孩子都不认识他了,躲在杨氏身后,偷偷瞅他。

    杜甫把孩子抱起来,说:“爹爹以后再也不跟你们分开了。” 他没做到——后来因为战乱,他们又开始了漂泊,从华州到秦州,从秦州到成都,一路颠沛流离,杨氏始终跟着他,没说过一句“后悔”。

    在成都的几年,是他们这辈子最安稳的日子。朋友严武帮杜甫在浣花溪边盖了座草堂,虽然简陋,却有个小院子,杨氏种了点蔬菜,养了几只鸡,每天早上起来浇花、喂鸡,晚上等杜甫回来,就能有口热菜吃。

    有次天气好,杨氏坐在院子里,找了张废纸,用炭笔在上面画棋局,想跟杜甫下棋解闷;小儿子拿着根缝衣针,在石头上敲啊敲,想把针敲弯了当鱼钩,去溪边钓鱼。杜甫坐在旁边,看着这一幕,心里暖烘烘的,写了首《江村》: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是啊,有老妻在身边,有孩子在跟前,能有口饭吃,还求什么呢?那时候的杜甫,忘了仕途的失意,忘了战乱的苦,觉得这样的日子,就是最好的幸福。

    杨氏知道杜甫爱写诗,每次杜甫写完,她都会凑过去看,虽然认不全字,却会问“这首诗写的啥呀”,杜甫就一句一句地念给她听,她听得认真,有时候还会说“这句好,像咱们昨天吃的菜”。在杨氏眼里,杜甫的诗不是什么千古名篇,是跟她过日子的家常话。

    那时候的唐代文人,大多三妻四妾,杜甫一辈子,只有杨氏一个妻子。有人跟他开玩笑:“子美啊,你现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