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安宁的紧迫 (第3/3页)
四周三面环山,丘壑陡峻,汴泗河道一泻千里。所谓中原门户之称谓,绝非浪得虚名。
又有黄河自西而东,运河自北而南,皆合于徐城之东北而下。汴京对于徐州的重视,还源于徐州就在汴京咽喉,可随时锁死运河要道,使东南钱粮不能西去汴京!
所以在安宁开办海州特区时,赵佶就要在徐州、楚州驻扎精锐西军。如今却时过境迁,因为宣和六年大暴动时候,辛兴宗贪功“剿匪”,导致水泊梁山再起波澜。
张荣所部的势力,甚至不在昔日宋江之下。再加上后来海州的介入,迅速招降了张荣所部。此时的徐州、兖州大部分地区,早已被海州收入囊中两三年了。
辛兴宗所部,哪怕在河北战事最激烈的时候,都没法走出他的营地。而汴京的朝廷,也早已“忘记”还有这样一支五千人的西军精锐正呆在徐州嗷嗷待哺。
一支连水寇都打不赢的西军,送去河北战场上作甚?继续给他女真人送军功吗?现在却要把原本驻扎徐州的辛兴宗所部,匆匆被移师北去河间府,填补那里的守备空缺。
新鲜出炉的京东都护府自然要乘机依托徐州、兖州、利国监、莱芜监,以及水泊梁山周边大片区域,堂而皇之地组建泗水郡了。
朱倬已经正式登上了内阁总理的宝座,要说他的资历,的确还有点浅,但是四十三岁的年纪,却正是最年富力强时候,何况他过往政绩,以及与安宁的契合,也给他加分不少。
海州的这次改制也算正式终止了王大猷、宋应辰之间长达三年的理念之争。宋应辰走马羽山大学,王大猷加徽猷阁侍制,右谏议大夫,出任琅琊郡议会的议长。
要说这次海州改制,损失最大的一方,无疑就是海州议会。比起此前的“一手遮天”,在改组为琅琊郡议会后,头上又多了一个联邦议会,那是真正明白“天外有天”的道理。
胡松年出任谏议院都监,陈颙任军机总长,这也都是众望所归的事情。蓝细禾“权金州郡”,赵子庄领琅琊郡,这也是各方利益的调和结果。
赵子庄与王大猷、琅琊郡议会那帮子议员们的关系不错,由他这张老面孔回来执掌琅琊郡,足以抚慰这群议员们那颗受伤的心灵。
蒋仝是文官,继续呆在金州这种需要耍流氓的位置上,明显不太合适。那就要给喜欢耍流氓的蓝细禾让位子。
当然,蒋仝来徐州主政,也的确可以得到汴京的谅解。毕竟,徐州离汴京太近了。
十年下来,从怀仁县主簿位子起家的蒋仝,哪怕放在大宋,也算是个“老资历”的州府要员了。何况就凭人家此前在金州的各种业绩,汴京的朝廷就没法埋汰人家。
于是蒋仝加敷文阁待制,右散骑常侍衔,出泗水郡守,遂成定案。
类似各种乱七八糟的改制议案都在安宁的指导下迅速表决,各级议会也匆匆在原本地方议会基础上再次重组建设,自此一举奠定了此后大明千年的国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