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章 郭京的因果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6章 郭京的因果 (第2/3页)

记留在汴京的人马撤离这里,多带些人也无妨。喔喔,沿途花费自然有羽山大学支付。”

    张择端惊讶地张大嘴巴,海州怎么会惦记上自己这样一个小人物?徐知常却知道这是安宁在青州发来的急件,要求福记、乾贞记的人马立刻撤离汴京。

    甚至连柔福帝姬都要跟着乾贞记的人马去海州!安宁不知道从哪儿得到的判断,汴京怕是等不到金国人到来就要生乱,太上皇可能马上就要生出南巡之举!

    到时候,官家未必愿意太上皇离开汴京,而郭药师在失去童贯的胜捷军掣肘后,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也都很难说的。

    所以,就连他徐知常都要撤离此地。安宁的信中,就顺便提到了张择端这个人。此外还有几人,如王文卿、尹惇、欧阳澈、徐中立这些布衣之士,也要搜罗撤往海州安置。

    所谓羽山大学的讲学邀请,只是一个借口。但也不算是子虚乌有,因为乾贞记已经快马加鞭奔去海州疏通文资,顺便也要委托羽山大学赶紧填补上拜帖带来就是。

    但是张择端却勃然变色:“徐兄何以这般小看了张某人!张某固然已是布衣,但也曾食过朝廷俸禄。眼下国难当头,又怎会弃国君而去?

    自当守国而死也。至于家小,倒是要拜托徐兄关说去海州安置。还有这《清明上河图》,已近完工,这两日赶一赶也就是了,就一并带去海州好了。”

    “这?”徐知常乃是洽淡性情,最不烦劝说故事,左右看看王文卿、郭京,见他们也都没有出口劝说的意思,不禁长叹一声:“那么,徐某就陪几位也留在汴京好了。”

    “郭兄的名字,张某倒是好奇。昔日仁宗皇帝时,有殿中丞丘濬善易,读《易》悟损、益二卦,能通数,知未来兴废,尝语家人曰:吾寿终九九,后果八十一卒于池州。

    又听闻他尝上《感事》百篇,往往刺讥权贵。执政请诛之,仁宗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古有郇谟哭市,其斯人之徒欤?云云。

    但他的感事诗中,却有郭京、杨适、刘无忌之语。

    杨适者,大隐先生也。嘉祐六年与楼郁、杜醇、王致、王说聚鄞县妙音书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学者尊为宗主,开四明讲学风气。

    历三十余年,弟子甚众。其人明律历,晓兵法。淳厚忠介,议论持平,以行义闻于乡里。以文学行义闻于乡里,人皆不敢道其姓名,以先生目之。

    刘无忌是汉之宗室,汉和帝复封刘无忌为齐王,在位五十二年去世,谥号惠王。郭京者,古来未见之人也,难道便是尊兄不成?”

    张择端说的,却是当时汴京传闻甚广的传奇故事。说是昔日仁宗朝有异人丘濬能预见汴京兵祸事,唯有郭京、杨适、刘无忌能解之。

    但是张择端真心不知道,杨适、刘无忌都是另有其人,而且这次都在平定军战死了。郭京斜眼看了王文卿一眼,心说这个什么传奇故事,大半倒是王师弟的杰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