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筑草之城 第51章 相亲 (第2/3页)
。
自己为官一辈子,各种小便宜也不是没擦过,这才勉强积蓄五万贯家财。琢磨能拿出三万贯已经是不得了的大数目。
可是安宁这小子,一个阵仗就是十几万贯。
人比人气死人!说到底都是自家贫穷惹的祸,张叔夜哪晓得一群盗贼就能这么富足?
要不说安宁这小子,就是有做豪强的命!
老张总算找到宽慰自己的法子。他对安宁的多数计划都是啧啧称奇,唯独对钱庄发行银票通兑一事有些不同看法。
“你小子总算被老夫逮到把柄,这就是不学无术啊!”张叔夜哈哈大笑。
“昔日我大宋钱庄早有会子之物。汝今日在汴梁存上十万贯,钱庄开出会子,老夫拿着会子可在其别地兑现,交些手续费用罢了。
那可真正是腰缠十万贯,走马下扬州啊。
不过因为此事颇多不法,有时会被那钱庄的奸商席卷跑了,乃至客商人财两空。朝廷遂以民间印刷易伪造为由,将交子发行收归三司。
可是朝廷也有他的难处,这大军四处征战,都是烧钱的买卖。三司的钱烧光了,就要多印点交子济事。三番五次后,这交子就印大发了,民间苦不堪言。
所以今上停了交子的滥发,却又改印钱引?依然换汤不换药。
总之都是铜钱不足用的祸端。会子、钱引无法尽兑,所以现在一缗钱引才顶十几文铜钱使用呢。
安兆铭,莫非你手上的钱财来得太容易,想都拿去胡乱糟蹋了不成?”张叔夜得意洋洋。
“喔喔,原来是这样啊?”安宁拍拍脑门。“朝廷发行钱引,储备金设定几何?”
“储备金?”张叔夜有些茫然,再仔细想想,依然没有印象。不过?
“天圣元年,薛田接任益州知州,转运使张若谷主导官办益州交子务。他在发行交子时,倒是以铁钱为储备,此法直到元祐年间都算稳定。”
张叔夜若有所思,难道根子却在这所谓的“储备金”上?
原来钱庄之事,在宋代并非新鲜事情,其时便有“金银铺、银铺、交引铺”等钱柜面市,专为兑换钱币,买卖钞引等业务。不过都是官营居多,拒人千里之外那种态度。
或说有宋一代,他们对于货币体系的认识就是“量入为出”原则。然而等到财政危机、或战乱时代,就会身不由己地变成了“量出为入”。
“量入为出”作为一项财政原则,在和平时期,大体上都能得到遵守。
朝廷通过积累财政盈余以应付紧急开支而不是通过临时增税去应付危机。如大宋朝皇帝就曾不断积贮“封桩钱”,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进行财政储备。
与“量入为出”原则相反的,就是“量出为入。”朝廷以支出的需要决定收入的多少。
比如现在的大宋朝廷,他要给辽夏岁币,要养军备边事。要皇家规矩、丰大豫享,还要维持庞大的官员高薪体系。它就只能把这些费用先算出来,然后再分摊下去。
钱不够,就印刷交子。需要多少就印多少,管你如何兑换铜钱去?
于是任凭民间通货膨胀,渐渐交子一文不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