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1章:新方案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01章:新方案 (第2/3页)

寒门出身的他,自然是大力支持李承乾兴办学校的举动。

    “单靠减免赋税,并不能让这些人放孩子去学校,毕竟,这些人都家里的劳力。

    年纪小点能帮家里做些小的家务活,比如洗碗等,年纪大些的还能帮忙下地干活。

    即便是再给他们减免赋税,他们也未必会将孩子送到学校去求学。”郝处俊道。

    李承乾很赞同郝处俊的说法,现在大唐的风气如此,只靠给他们好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或许会有些人会因为减免赋税而自家的孩子送去学校求学,但那只是很少的一小部分。

    大部分的人还是会保持原来的习性,能拿好处又不用付出代价的事情,不论那个年代,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

    所以,必须要有强硬的手段来制衡才行。

    就像大唐的府兵制一样,国家分发田地给府兵耕种,府兵不用交赋税。

    但有一点,那就是府兵的军资、衣装、轻武器和赴役途中的粮食都是自己准备。

    这样一来,大大的解决了朝廷财政问题的同时,又防止府兵的懈怠。

    当然,这样做更利于统治和管理府兵,不然的话整个府兵制度还不乱套了。

    嗯!

    这方面可以拿来借鉴一下。

    “郝卿说的对,单单减免赋税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来约束才行。

    寡人决定,强制适龄儿童上学,凡是违背这条制度的家庭,每丁在原来的赋税上,再增收他们的赋税。

    不仅这些家庭要受到处罚,所在的州县刺史、县令,以及所在的村坊里正、坊正、村正等也必须处罚。”李承乾道。

    既然来软的不行,就用朝廷法令来约束他们,强制让他们去做,才能收到李承乾想要的效果。

    “殿下!臣以为还可以设立升学奖励,在学习成绩优秀中的前三甲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习氛围。”许敬宗道。

    这点上许敬宗和李承乾不谋而合,都想到一块去了。

    “许卿说的在理,大的方向已经有了,具体应该怎么操作,还需要各位拿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