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龙尾汲浪,西岐风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一章 龙尾汲浪,西岐风起 (第2/3页)

天佑大商!不过……臣听闻,此物构造复杂,造价不菲,若要推广,恐耗资巨大,且需大量熟练工匠,眼下国库……”他故意欲言又止,暗示财政困难和人才不足。

    这正是保守势力惯用的伎俩,以“成本”和“现实条件”来扼杀新生事物。

    苏妲己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不慌不忙地道:“尤大人所虑,不无道理。然则,凡事皆有初始。首批制作固然耗费些,但一旦工匠熟练,形成规制,成本自会下降。且相比于其能带来的粮食增产、水患减轻之巨大收益,初期投入可谓微不足道。至于工匠,正可借此机会,培养更多专精之才,此乃强国之本也。”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费仲、尤浑,语气转淡:“若因惧怕困难便固步自封,那我大商与那井底之蛙有何区别?昔日轩辕黄帝若也惧怕造车之难,我等今日岂非仍要徒步跋涉?”

    这一番话,既有理有据,又暗含机锋,将尤浑的质疑顶了回去,还顺手抬出了黄帝这面大旗。

    纣王听得连连点头:“爱妃所言极是!些许银钱,若能换来国力强盛,有何惜哉!杜元铣,公输凡,你二人有功,重重有赏!着即开始小规模试制龙尾车,优先用于朝歌周边良田灌溉!”

    “臣等领旨!”杜元铣和公输凡激动跪拜。

    费仲、尤浑碰了一鼻子灰,脸色难看,却不敢再言。

    龙尾车的成功,如同给天工院打了一剂强心针,也使得苏妲己的声望和话语权进一步巩固。

    更多怀揣技艺或奇思妙想的人开始涌向朝歌,希望能在天工院一展所长。纺织机改良小组成功将纺纱效率提升了一倍;农业小组总结出了一套更有效的积肥方法;甚至有个方士小组,在鼓捣硝石、硫磺时,无意中弄出了能爆燃的粉末,虽然尚未可控,却也让苏妲己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然而,就在朝歌城内技术革新如火如荼之际,一封来自西方边关的急报,被快马送入了九间殿。

    镇守边关的将领禀报:西伯侯姬昌之子伯邑考,率领一支规模不小的使团,已抵达边关,声称奉父命前来朝贡,并恭贺大王得“瑞棉”、“神器”,不日将至朝歌。

    这个消息,让原本因技术突破而略显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