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5章:全世界为之炸开了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265章:全世界为之炸开了锅 (第1/3页)

    发布会结束后,陆安接受了一家主流媒体录制了一个十五分钟左右的专访节目。

    此刻,在公司的一间屋子里,陆安与该媒体的专访记者面对面茶谈。

    记者也知道陆安时间宝贵,于是直入正题。

    “牛津大学尼克·博斯特罗姆曾在2003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你是否生活在计算机模拟中》的论文。他在论文中提出了‘模拟假说’观点。”

    “他说,如果一个文明掌握了足够强大的算力,就能够完全创造一个包含意识生命的模拟世界,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三难问题’描述了三种可能性。”

    这篇论文陆安是知道的,所谓的“三难问题”指的是:

    其一、文明往往能够在创造模拟技术之前就自我毁灭了。

    其二、文明有能力去创造模拟世界,但他们选择不去做。

    其三,如果以上两种都不成立,那几乎可以确定,我们现在就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

    博斯特罗姆认为第三种情况最为可能,只要宇宙中有一个超级文明达到了能够模拟世界的能力,那么模拟数量很可能远超真实世界的数量,人类所处的所谓“真实世界”可能就是亿万个模拟世界中的一个。

    记者看向陆安说道:“我们眼中的‘现实’该怎样去理解呢?人类科技发展至今,计算机科学、量子力学、数字物理学的突破,让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脑机终端创造的虚拟数字世界,更是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您对此的理解是?”

    陆安略作沉吟,而后微笑着说道:“我想现在外界肯定也有很多人在思考类似的问题,我们不妨假定现实的一切真的是代码编写出来的,但,怎么证明或证伪呢?”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以我们人类目前的科学理论如何验证这个假设?”

    闻言,记者想了想说道:“也许还真有,比如把双缝干涉实验和电脑游戏联系起来,就会发现一些端倪。”

    “光在通过两个缝隙时表现出了波的特性,形成了干涉条纹,但当人试图去观察光到底通过哪一条缝隙的时候,干涉条纹就消失了,变成了粒子的属性,也就是波粒二象性。”

    “这像极了游戏的‘加载机制’,只加载游戏玩家视野范围内的场景内容,其它地方的画面是空白的,直到你走过去,系统才会开始渲染。”

    “那么现实是否也是这种‘按需程序’的逻辑?只有当我们关注某个部分的时候,它才会显现出来,其它部分并没有被完全加载,这很像一个模拟世界的运作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者通过脑机终端进入数字世界,对于以使用者为第一视角下所看到的一切,确实也采取了“按需程序”的技术逻辑。

    这么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为了节省算力,二是为了给大脑减负。

    人的大脑对信息的接收能力非常强,主要是一种涌现机制,但并非无上限,依然有极值。

    当海量的数字信号转为脑电信号与大脑互动,突破了极值就接收不过来。

    所以采取这种“按需呈现”的机制,就比如说在一个开放的游戏世界里。

    这游戏的地图非常大,游戏内的信息极为丰富,但没必要一次全部加载,而是根据玩家的视野进行动态分布,只呈现在玩家视野范围内的内容再有所冗余,给后续加载留有缓冲,这样依旧不影响玩家沉浸式体验。

    而视野范围之外,其实什么都没有。

    只有等玩家移动到那个地点时,同步调用算力,在玩家的视野范围抵达之前,把内容给呈现出来。

    同理,玩家离开原来的位置,脱离了他的视野范围,呈现的内容也就此消失,不再占用算力资源。

    访谈记者接着说道:“又比如说量子纠缠,两个粒子即便相隔遥远,改变其中一个的状态,另一个粒子也会立即反应,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了您之前介绍虚拟数字世界中的同步机制。”

    “每个粒子、每个元素似乎都在一个巨大的模拟网络中实时同步,就像在一个多人在线游戏里,玩家无论身处何地,系统都会保证每个人的状态始终一致。”

    陆安微笑着说:“你所说的这些现象依然不能证明我们就生活在虚幻的模拟世界中。如果是,又是谁在背后创造了这个模拟世界?”

    记者:“这个我也不好说,但不管是谁创造这个模拟世界,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在于,我们是否能察觉到这一切呢?如果我们真的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虚拟环境中,我们又能做什么?”

    陆安耸耸肩:“该吃吃,该喝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