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气象武器的技术可行性 (第3/3页)
,可已经采购的第一代武装机器人怎么办?总不能直接原地退役吧?
这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而且这玩意也不能转民用。
思来想去就只有一个答案可解。
退役下来,让元界智控原厂回收,砍掉其中一些重要技术模块,变成“丐版”然后转手卖给纱特土豪之类的外国客户接盘,外贸版的价格肯定是贵好几倍,所以元界智控即便按原价回收了也不亏。
回血的资金采购第二代武装机器人,包括以后的第三代、第四代也是这个路子。
现在就算陆安没提搞外贸版,军方这边也得考虑搞外贸版,因为这是循环换代的一个最好的策略。
新一代出来之后,就把已经玩腻的当成二手货卖给外边的小老弟们。
这样循环起来基本上不用花太多钱,相当于把其中的成本转嫁给了出去。
陆安点头说道:“没问题,航展的事情我去安排。”
这时,李风庭再次看着陆安说道:“还有最后一件事情,军方这边已经听说你前段时间攻克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物理难题。”
陆安饶有兴致地与之对视着,并未出言。
李风庭说道:“基于你这次带来的重大科学突破,军方想知道,能不能以此为基础开发气象武器?”
此话一出,陆安也不由得露出了惊讶之色:“气象武器?”
李风庭点头说道:“对,气候问题也是经典的湍流问题,从技术上控制大气是否具备可行性呢?至于具体应用层面,军方提出了四种气象应用手段。”
闻言,陆安好奇的望向对方:“哪四种?”
李风庭当即有条不紊地阐述军方提出的四大气象应用手段。
精准干旱:使敌方关键区域,如后勤枢纽、农田、水源地等,在特定时间段内持续晴热无雨。表现为持续的异常高温、低湿度、无有效降水,导致农作物减产、水源紧张、基础设施如沥青路面加速老化、人员行动受限。
定点暴雨:在敌方关键区域,如交通要道、军事基地、低洼营地等,制造短时强降水甚至洪涝。引发山洪、泥石流、道路冲毁、装备浸泡、人员行动受阻甚至伤亡。
战场迷雾/消雾:在关键区域制造浓雾掩护己方行动,影响敌方侦察、瞄准、空中行动,或驱散敌方利用的自然雾霾环境。
台风/风暴路径偏转:使威胁己方或友军的台风/强风暴偏离其自然路径,或使其提前或滞后登陆,足以避让关键区域或使其在海上消耗能量,甚至引导至敌方控制范围。
能够控制气象的能力,这是具备双重效果的,既可以成为武器系统,也可以造福世人。
比如人工增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库集中区域实现高效、可预测可控的降雨,相比较传统人工降雨的效率大幅提高,水资源获取成本大幅降低,再也不需要从地面进行南水往北调,通过气象干预直接在北方降雨即可。
洪水风险调控,在洪水集结,通过“削峰填谷”的办法来降低下游洪峰风险,平滑洪水过程线,降低峰值流量,保护下游城市和农田。
霜冻/冰雹防御,保护农业、航空免受霜冻和冰雹灾害。
区域气候优化,缓解长期干旱、调节局地温度。
由此可见,技术本身是无善恶的,关键在于应用意图。
李风庭说完便注视着陆安不再言语,等着他予以答复。
过了一会儿,陆安回答:“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