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9 章 产业转型 (第3/3页)
到了差距,也找到了方向。"李毅飞开门见山,"现在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对产业转型的看法。"
赵永辉首先发言:"我支持产业转型,但认为应该控制规模,循序渐进。"
"我理解永辉同志的顾虑。"李毅飞表示认同,"所以我们第一期只规划500亩示范园区。但这500亩一定要做成精品。"
周雨婷接着发言:"我认为人才引进是关键。建议立即启动'百人计划',面向全国引进高层次人才。"
会议进行了整整一天。在李毅飞的巧妙引导下,各方意见逐渐趋于一致。
最终,产业转型方案获得通过,但李毅飞也做出了一些妥协,比如适当控制初期投资规模。
方案通过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在推进过程中,各种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是土地问题。规划的园区用地涉及多家企业的搬迁,阻力很大。
"书记,这些企业都是我们的纳税大户,搬迁会影响生产。"开发区负责人汇报。
李毅飞亲自到现场调研,召开协调会:"搬迁不是目的,发展才是。我们要帮助企业实现升级改造。"
李毅飞提出一个创新方案:允许企业在园区内优先选址,并给予搬迁补贴。这个方案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其次是资金问题。尽管已经多方筹措,资金缺口仍然很大。
"书记,省里的专项资金还没到位,项目可能要延期。"财政局长汇报。
"不能等!"李毅飞斩钉截铁,"我们先动用市里的产业引导基金,同时加快与社会资本的合作谈判。"
最棘手的是人才问题。尽管出台了优厚的人才政策,但应聘者寥寥。
"工真市的区位优势不明显,高层次人才不愿意来。"人社局长很无奈。
李毅飞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们不一定非要引进全职人才,可以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聘请专家担任顾问。"
这个思路打开了新局面。很快,一批国内外专家受聘为工真市的产业发展顾问。
三个月后,工真市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工程顺利竣工。
在揭牌仪式上,李毅飞看着入驻企业忙碌的生产场景,感慨万千。
"没想到这么快就见到成效了。"赵永辉也不得不承认。
"这只是开始。"李毅飞说,"接下来,我们要向无人机和特种机器人领域拓展。"
仪式结束后,李毅飞接到省委书记的电话:"毅飞啊,听说你们的产业园搞得很不错。不过要记住,产业转型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请书记放心,我们一定稳扎稳打。"李毅飞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二期工地,信心满满。
此时的工真市,已经悄然开启了产业转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