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山高水长 (第2/3页)
了,爨志远也零零碎碎地听到柴令武封锁吐蕃的谋划,对铁桥城的重要性也很清楚。
“益宁侯爨志远,郑重向武功县侯发誓:铁桥城在,爨志远在;铁桥城亡,爨志远亡!”
誓言, 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乱发的。
这一回,李世民干了点人事,没玩诬告那一套,就是通透地告诉柴令武:该回长安了,鸿胪寺少卿的位置,虚席以待。
从四品上的少卿,加上是从地方到京官,实打实地算,柴令武晋升了两级。
但这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点是,李世民同意维持昆州大都督府的框架,同意爨志远接任柴令武的长史职位。
虽说都是长史,在柴令武手中与在爨志远手中始终不一样。
昆州大都督府在柴令武手中,就是锋芒毕露的横刀,在散乱的云南虽然没出几刀,却让人心惊胆战。
在爨志远手里,顶天就是块盾牌,能够稳住、守成就已经不错了。
录事参军侯德夫、司兵参军司徒雷选择了随柴令武返回长安,柴旦、雷绝色算是柴令武的杂役,自然要随行。
其余人则在昆州这片土地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连浓眉大眼的易迩阚,都在益宁县纳了一个妾室,乐不思蜀了。
正七品下的司法参军,确实有资格纳一妾,而不必遮遮掩掩的成为外室。
先纳妾、后娶妻,在这个时代也正常,尤其是这种外出为官的。
更现实的问题是,在昆州大都督府,他们能凭着柴令武的青睐,赤牒为官;回长安的话,能争过那些饱读诗书的人才吗?
这才是留在昆州大都督府的最重要原因。
制授很快到了益宁县,免去柴令武昆州大都督府长史一职,改任鸿胪寺少卿;任命爨志远为昆州大都督府长史,总领大都督府事务。
至于说担心昆州大都督府重回当年爨族自立的局面,那是杞人忧天。
各折冲府的折冲都尉、果毅都尉等军官,一半是异地为官的,心头肯定只认大唐,而不会随爨族复辟。
爨志远自身也没有这个能力。
昆州的好几条经济支柱,需要长安来消化,再不是原先画地为牢的小农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