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36 金融系统的中国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36 金融系统的中国芯 (第2/3页)

不能用。”

    周婷接过数据,重新构建信任链逻辑。她剥离原有生物识别协议中依赖的第三方库,改用团队自研的轻量级加密算法作为握手基础,并将芯片内置ID与物理地址绑定,形成不可复制的硬性校验。

    新一轮测试开始。

    这一次,屏幕上的状态灯由红转黄,再缓缓变为绿色。

    “指纹读取成功。”周婷低声说,“数据库解密耗时0.37秒,比旧系统快1.8倍。”

    李航立即启动压力测试程序。初始五千次并发请求平稳通过,系统负载正常。当请求量攀升至每秒八千次时,芯片温度监控曲线骤然上扬,达到92度,系统自动降频,响应延迟飙升至1.2秒,甚至超过了淘汰的IBM模块。

    “散热跟不上。”李航调出热成像图,“芯片表面已经接近临界值,必须降低运算密度。”

    陈帆闭眼回想几天前参观军工企业时见到的被动冷却方案。那种利用相变材料吸热、无需风扇的散热结构,或许能解决空间受限的问题。

    他拨通合作方电话,十分钟后拿到了设计图纸。技术组迅速在机柜顶部加装微型热管阵列,每根铜管内部填充低温的相变液,直接贴合芯片外壳。同时调整任务调度策略,将加密运算集中在芯片效率最高的区间运行,避免持续满载。

    重启测试。

    一小时后,系统稳定在每秒一万两千次加密请求,平均延迟回落至0.21秒,峰值效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2.3倍。

    “可以部署了。”周婷说。

    陈帆点头。他亲自将芯片安装进主服务器的核心插槽,旋紧固定螺丝。随着电源接通,模块指示灯亮起,淡蓝色光芒映在金属外壳上,“金融洞察1号”六个字清晰可见,下方刻着一枚微小的五星标志。

    系统开始切换。

    主控屏弹出提示:“正在迁移核心服务……身份验证模块接管中……数据库加密通道升级……”

    就在进度条跳转至97%的瞬间,防火墙监测界面闪出一组异常流量——境外多个IP对新芯片的通信端口发起高频扫描,尝试抓取协议特征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