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周婷的生物识别防线 (第2/3页)
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一下,“我把认证逻辑改一下。表面加强指纹与虹膜的双重校验,实际上所有登录请求都会被导入虚拟镜像。真实数据库完全隔离,他们在外面撞得越狠,我们看得越清楚。”
“万一他们不动手呢?”李航问。
“会动手的。”陈帆靠在桌边,“敢在这种时候递橄榄枝,说明他们急需这套系统的底层逻辑。我们越是封锁,他们越会觉得里面有东西。”
周婷没再犹豫,当场开始重构部署包。她在认证服务中埋入行为追踪模块,设定第七次异常请求即触发熔断机制,并将虚假架构图嵌入响应流。三小时后,改进版系统悄然上传至第三方技术共享平台,署名为“匿名开发者”。
接下来的三十六个小时,主控室陷入一种近乎静止的紧张。国产服务器稳定运行,生物识别模块零误判,但所有人都盯着攻击溯源面板,等待第一波冲击。
凌晨两点二十三分,警报响起。
三百个不同IP同时发起认证请求,频率迅速攀升至每秒八万次。攻击模式不是简单爆破,而是夹杂着仿生算法生成的合成指纹与模拟虹膜纹理,试图绕过活体检测。
“来了。”李航调出流量分布图,“使用动态代理池,来源覆盖北美、东南亚、东欧,明显是集群化操作。”
周婷立即激活预设协议。系统在第六波攻击时已完成模式识别,第七波接入瞬间,所有请求被无声导入虚拟沙盒。真实的认证通道悄然关闭,而对方看到的,仍是一个正常响应的登录界面。
“他们在试错。”她盯着操作记录,“每次调整特征样本,都会记录一次‘失败’,但不知道自己早就进了笼子。”
李航发现更危险的情况:“有两组请求携带了内存扫描工具,想通过侧信道攻击提取密钥信息。”
“正好。”周婷冷声道,“让它们拿走‘核心代码’。”
她启动反向输出程序。沙盒环境中,系统开始向攻击端回传伪造的源码片段——包含精心设计的逻辑漏洞、错误的加密调度流程,以及一张看似完整实则错位的系统拓扑图。每一行代码都带着隐形追踪标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