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二十年前的金融记忆 (第2/3页)
航的消息也到了:“我做了时间轴重叠分析。日志里的操作节奏,和我们过去三个月的策略推进节点,误差不超过四十八小时。这不是巧合。”
陈帆盯着天花板,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他以为自己凭借未来记忆走在所有人前面,可现在看来,有人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走过了这条路。
而且走得一模一样。
他重新打开保险柜,把日志放进随身包里,转身离开老宅。车灯划破夜色,引擎声在空旷街道上回荡。
回到临时机房时,周婷和李航还在等他。
“我们需要验证一件事。”陈帆说,“这本日志背后的操盘逻辑,是否曾形成过系统性资金网络。”
李航抬头:“你是想查……它有没有被延续下来?”
“不只是延续。”陈帆走到主机前,“我想知道,是不是从那时候起,就已经埋好了今天的局。”
他输入指令,调出系统深处一个从未启用的模块——“遗产溯源协议”。这是他在早期开发时预留的功能,用于追踪长期资金流向与隐性控制关系,因涉及大量敏感数据,一直未激活。
“需要三重认证。”周婷提醒。
陈帆点头,依次录入指纹、声纹,并配合视网膜扫描。系统加载进度条缓慢推进,每一步都伴随着硬盘读取的轻微嗡鸣。
当模型进入第三层嵌套时,屏幕突然跳出红色警告:
【检测到高频资金闭环结构】
【模式匹配度87.3%】
【参照案例:1999年Q4东南亚对冲狙击战】
两人同时站了起来。
李航迅速放大图谱细节。数十条资金线从不同时间节点延伸而出,有的关联国企改制项目,有的牵涉早期外资准入审批,还有几条绕道离岸公司,最终汇聚在一个名为“昆仑联合信托”的实体名下。
注册地:百慕大。成立时间:1983年。状态:存续。
“这个信托……”周婷快速检索央行历史备案库,“曾在九十年代参与多起跨境资本运作,但公开资料极少。唯一一次露面,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作为第三方承接了韩国某财阀的债务重组包。”
陈帆盯着那个名字,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包里的日志本。
这时,系统完成最终推演,自动生成一段结论:
> “当前做空策略与‘景山一号’计划(1998)执行路径相似度:91.2%。建议评估继承者身份对市场预期的影响权重。”
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主机散热扇的转动声。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