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资金流里的鬼影 (第3/3页)
时,她在系统底层新增了一个隐蔽探针,一旦再检测到相同设备标识的通信尝试,将自动反向注入虚假路由信息,诱导对方进入陷阱网络。
“不能只防。”她说,“得让他们尝点代价。”
李航则着手优化入侵检测规则。他根据攻击包的延迟特征,构建了一个行为预测模型,能够提前一秒预判下一轮攻击的发起节点。虽然不能主动反击,但足以在下次来袭时实现毫秒级响应切换。
陈帆站在主控台前,手指轻敲桌面,节奏平稳。他知道,这场对抗已经超出单纯的交易博弈。对方动用了跨境资金链、离岸平台和定向网络武器,每一步都经过精密计算。
而最危险的不是这些手段本身,而是它们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顾明远早已布局长达数月,甚至可能渗透到了他们的外围合作环节。
“不能再依赖单一信道。”他做出决定,“从现在起,所有资金划转必须通过三重独立路径交叉验证,每笔操作增加人工复核环节。”
“会影响效率。”周婷提醒。
“宁可慢,也不能错。”陈帆目光未移,“他们等的就是我们慌乱中露出破绽。”
机房内只剩下风扇低鸣和键盘敲击声。三人各自守在终端前,系统处于最高警戒状态。外部网络依旧不稳定,但内部闭环已重新建立。
凌晨五点十二分,第四波攻击悄然降临。
这一次,流量不大,却极为隐蔽。数百个微小数据包分散在不同端口,缓慢尝试建立长连接。若非李航启用了新规则,几乎难以察觉。
“来了。”他轻声说。
周婷立即激活探针程序,反向追踪源地址。路径经过三层跳转后,最终指向新加坡一处商业数据中心。
“还是他的人。”她说。
陈帆点头,却没有下令阻断。他让系统放行部分流量,将其引入预设的沙箱环境。
“让他们看看我们‘崩溃’的样子。”他说,“然后,等他们松懈的时候,把证据链一节节收回来。”
李航在沙箱中埋入伪造的日志模板,模拟系统核心模块异常重启的假象。同时,他调整了内存分配策略,制造出资源耗尽的错觉。
几分钟后,攻击频率明显下降。
“他们以为得手了。”周婷盯着实时监控图,“第五波没跟上。”
陈帆盯着屏幕角落的一行小字——**行为标记已捕获有效源指纹**。
他知道,真正的交锋才刚刚开始。
李航正准备导出沙箱内的完整交互记录,忽然发现其中一个伪装数据包的尾部附加了一段异常代码。他暂停解析,放大十六进制视图,逐字节比对结构。
那串字符的排列方式,与顾明远早年参与开发的一款内部风控工具的签名格式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