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 AI雏形初现 (第2/3页)
张远已经开始整理测试方案:“拿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那段跑一遍。那时候情绪崩得早,趋势最后才拐头,正好检验权重切换是否及时。”
三人立即分工。李阳负责重构调度引擎,在原有任务队列之上增加融合层逻辑;张远准备封闭测试环境,导入两年历史分钟级数据;陈帆则优化状态识别算法,确保市场分类准确率不低于88%。
四小时后,第一版融合模型部署完成。李阳启动测试脚本,系统开始逐日推演。
初期表现平稳。在2001年初的震荡行情中,因子与波动率模型占据主导,趋势信号被弱化,持仓结构趋于保守。进入三月,随着纳斯达克持续拉升,快牛状态激活,趋势模型权重升至55%,系统逐步增持科技板块。
但转折出现在四月中旬。美股见顶回落,A股情绪指标率先转负,而趋势线仍在高位徘徊。此时融合层判定进入“崩盘前兆”,迅速下调趋势权重至15%,同时将情绪与盘口模块提至35%。
“减仓指令发出了。”张远盯着交易日志,“但只减了三成,不够果断。”
陈帆放大时间轴:“问题出在权重切换速度。从趋势主导到情绪接管,中间有两天滞后期。等系统真正反应过来,跌幅已经超过8%。”
“置信度反馈太慢。”李阳检查代码,“情绪模型虽然报了警,但评分增长曲线太平缓,没能触发快速响应。”
“加陡评分斜率。”陈帆修改参数,“当VIX单日跳涨超15%,或主力资金净流出连续两小时破百亿,直接给满分置信度。”
第二轮测试开始。
这一次,系统在美股暴跌次日就识别出危机信号。情绪模块满评,盘口异动频发,融合层瞬间完成权力移交。减仓指令分三批执行,分别在跌幅5%、7%、9%时触发,节奏精准。
“最大回撤压到了12.3%。”张远读出结果,“比上次低了五个点。”
“还不够。”陈帆盯着净值曲线,“真正的考验是极端行情下的自洽能力。它不能只学会逃跑,还得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
第三轮测试,他们把起点设在2000年底,完整覆盖牛熊转换全过程。
前半段,系统在慢牛环境中稳步积累收益,因子与趋势协同良好。进入2001年二季度,市场波动加剧,多个模型频繁发出矛盾信号。有一次,因子模型因估值合理建议持有,趋势模型因均线走平提示观望,而情绪指数骤降触发减持。
融合层没有选择单一路径,而是生成了一个折中策略:减持三分之一仓位,剩余部分维持观察,并提高盘口监控频率。
“这不是机械执行。”李阳低声说,“它在权衡。”
第七轮测试结束时,主屏弹出最终报告:全年模拟收益提升14.2%,最大回撤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