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 实时预测的优化 (第2/3页)
子线程绑定独立的CPU核心,并设置优先级标签。关键路径上的线程被赋予最高调度权限,确保不会被后台任务打断。接着,他在启动脚本中加入纳秒级时钟标记,运行过程中持续监测各线程的时间偏差。一旦某一线程落后阈值,系统自动触发重同步机制,强制刷新数据队列。
第二次测试开始。
五条预测线并列推进,分别追踪“陆家嘴”“深发展”“长安汽车”“东方明珠”和“四川长虹”。数据流如雨点般落下,屏幕上的曲线不断微调,每一次波动都紧贴真实行情的边缘。三分钟后,系统自动生成第一次操作建议:**“陆家嘴”量能突增,“四川长虹”委托失衡,“东方明珠”价格粘滞。**
响应时间显示:**5.1秒**。
他皱眉,手指敲击空格键,重新加载参数。这一次,他手动关闭了非核心监控服务,释放最后一点冗余资源。第三次测试启动。
五条线稳定运行,时间差控制在毫秒级。最终响应时间定格在**4.8秒**。
“成了。”林悦发来消息,“比人快。”
陈帆没回应,而是切换至模拟盘环境,导入过去七十二小时的真实行情序列。系统开始自动执行低吸高抛策略,买入点锁定在成交量突破前一小时均值150%的瞬间,卖出时机则依据委托挂单变化率判定。三小时后,账户收益曲线拉升,最终实现**22%** 的复合增长。
他正准备保存日志,实验室的门被人推开。
项目负责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图表,正是刚才那轮测试的收益曲线对比图。他走近主控台,目光扫过并列显示的五条预测线,又看向右侧的延迟统计面板。
“这就是你们现在的反应速度?”
“从接收到信号生成,四点八秒。”陈帆调出全流程可视化界面,屏幕上分段展示数据流入、解析耗时、模型计算和输出延迟,“没有预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