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 准确率的飞跃:系统的完善 (第2/3页)
置信区间:[91.7%, 92.9%]
过拟合检测:未发现显著偏差
建议版本标记:Model V2.1
陈帆抬起手,在键盘上方停顿两秒,然后敲下一行指令:“UPDATE MODEL_TAG TO ‘V2.1_ACCURACY_LEAP’”。
红字随即出现在系统首页顶部,像一道划破沉寂的印记。
他还没来得及保存截图,手机震动了一下。林悦发来消息:“你睡了吗?”
他回复:“刚跑完回测,准确率定格在92.3%。”
几乎是秒回,她问:“能让我看看过程吗?”
半小时后,林悦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她把盖子打开,热粥的气味散出来。“你昨晚肯定没吃东西。”她说。
陈帆没接话,只是把投影仪连上主机。屏幕上缓缓展开一组图表:左侧是5月19日前六小时的政策关键词热度曲线,右侧是对标普五百指数异动的相关性分析,中间一条虚线标注着系统发出预警的时间节点——早于大盘拉升整整四十七分钟。
“这不是巧合。”他说,“我们捕捉到了信息传导的节奏。”
林悦看着图,眉头微蹙。“可这些数字……真的能变成钱吗?”
房间安静下来。市科委派驻的技术监督员正好在这时走进来,听见了最后一句。他站在门口笑了笑:“小姑娘问得好啊。你们这套系统,除了写报告,还能干什么?”
陈帆没有急于解释。他切换界面,调出一段历史行情模拟:1997年8月,某只地产股在政策利好发布前出现资金预埋迹象。系统根据相似模式匹配,提前两天标记该股为“高概率响应标的”,并在实际涨幅启动初期给出买入信号。
“如果当时有账户,按这个信号操作,十五个交易日收益率是41.6%。”他说。
监督员凑近了些,指着屏幕:“这能复制吗?我不懂代码,我就想知道,下次还能不能打出这样的结果?”
陈帆点头,新建一个测试任务,输入三个独立的历史事件:1996年降息、1997年国债风波、1998年初信贷松动。系统自动提取特征向量,五分钟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