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 数据的整合:多维度的分析 (第2/3页)
始写一个新的脚本模块。这次的目标不是单个指标,而是变量之间的联动关系。他在注释里写下:“检测政策发布后第三天的技术响应延迟效应”。
刚写完函数框架,电话响了。
是林悦打来的。
“你刚才测试的那个组合信号,我在纸质报上找到了原始出处。”她的声音很稳,“4月16日《上海证券报》头版提了一句‘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加大财政投入’,但没正式发文。你们系统没收录这条。”
陈帆顿了一下:“非正式消息也算?”
“市场反应了。”她说,“当天下午券商股集体异动,中信建投尾盘拉升超过3%。这不是巧合。”
他沉默几秒,重新打开政策表,新增一类条目:“隐性政策信号”,包括媒体报道中的官方措辞变化、交易所口头指导、行业会议透露的方向等。每一项都需要人工标注可信度等级。
他把这类信息的初始权重设得较低,只有0.4,但允许在后续几天内根据市场反馈动态上调。如果某条模糊消息之后被正式政策证实,系统会自动回溯并提升同类信号的历史评分。
这样一来,模型不仅能识别明文政策,还能捕捉到政策酝酿期的早期征兆。
他再次启动回测,加入这批新标注的数据。这一次,4月中旬的几次提前反应被成功捕获,整体准确率上升至89.3%,更重要的是,信号发出时间普遍提前了一到两天。
他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眼睛。服务器风扇依旧低鸣,硬盘读写灯有节奏地闪烁。他打开系统日志,在最新条目下输入一行字:“政策变量可分级,非结构化信息可通过市场反馈反向验证。”
然后新建一个文档,命名为“DataLink_Analyzer_v1”。这是他计划中的核心组件之一——专门用于挖掘不同维度数据之间隐藏关联的算法引擎。
第一步,他定义三种基础关联模式:同步触发(政策与技术信号同日出现)、前置驱动(政策先于技术变化)、滞后确认(技术走势先行,政策随后跟进)。每种模式都要建立独立的统计模型。
他选择陆家嘴作为首个测试标的。这家公司既有稳定的财务数据,又频繁受到区域政策影响。他导入其第一季度的日线图,叠加财政支出增速曲线和券商净买入量柱状图。
运行分析后,屏幕上跳出一组相关系数。最显著的一条是:每当财政支出同比增幅突破15%,并且券商连续三天净买入超过五千万时,陆家嘴股价在未来一周内上涨的概率高达92%。
这个组合信号从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