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027 数据采集器的进化:自动化的起点 (第1/3页)
陈帆把手机塞回裤兜,没回短信,也没再看第二眼。他转身走进街角的公用电话亭,投币拨通了市科委实验室的线路。电话响了四声,自动答录机启动,他听见自己三天前录下的测试语音:“服务器运行正常,数据采集器待命。”他挂了电话,抬脚往老城区方向走。
天快黑了,风从巷口斜穿过来,吹得他衣角贴在腿上。他走得不快,脑子里还在过刚才那条短信的措辞。不是深圳那边问你——是“**深圳那边问你**”。七个字,没称呼,没落款,却像一道指令落下来。他没去想背后是谁,只清楚一件事:系统现在必须更快、更独立,不能再依赖任何人的接口,也不能再卡在人工录入的瓶颈上。
三轮车停在教学楼后门,他把背包和一台二手扫描仪搬下来,锁好车,直奔三楼307教室。
门一推开,灰尘在斜照进来的路灯下浮着。他没开大灯,只拧亮桌边的台灯,屏幕映出他刚进门时的脸。服务器风扇转着,绿色指示灯稳定闪烁,数据库日志显示最后一次更新在二十分钟前,是他离开证券公司前设定的自动同步任务。他插上U盘,把今天带出的核心参数导入本地环境,然后打开一个命名为“DataCapture”的文件夹。
里面是过去三个月他亲手抄录的《中国证券报》剪报电子版,共八十七张表格,每一行数字都来自凌晨四点的逐字核对。他盯着这些数据看了一会儿,双击运行新写的OCR识别程序。
界面弹出来,灰底黑字,没有图形按钮,只有一行提示:“加载模板库中……”
几秒后,弹出进度条。第一张报纸扫描图被载入,系统开始逐行扫描表格区域。边缘增强算法启动,图像变清晰了些。识别进程跳到30%时,程序卡住,内存溢出提示跳出。他关掉窗口,调低分辨率,重新运行。
第三次尝试,识别完成。结果对比显示,印刷体数字准确率92.1%,但手写批注区错误频发,尤其是“—”和“0”混淆,“6”被认成“8”。他记下错误类型,打开代码编辑器,手动添加规则:当字符高度低于阈值且笔画闭合不全时,优先匹配负号;连续两个相似误判则触发人工复核标记。
他保存更新版本,重命名程序为“DataHarvester_v0.2”,然后放进后台定时任务,每小时自动处理一张新扫描图。屏幕右下角时间跳到晚上八点二十三分,第一轮测试结束,六张报纸数据成功转入Access数据库,仅三处需人工干预。
他正准备记录日志,门外传来脚步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