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23章:共振频率 (第1/3页)
胡夫金字塔下那间亘古存在的密室里,那由无数意识汇聚而成的宏大声音渐渐平息,但它所带来的那种万物一体、心神交融的深刻连接感,却如同温暖的潮水,依旧在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灵海岸线上荡漾、回响。中央那巨大的水晶结构缓缓停止了旋转,其内部的光芒逐渐内敛,墙壁上那些古老的符号也恢复了稳定而深沉的脉动,仿佛一位亘古的智者,在一次深长的呼吸后,再次陷入了宁静的等待,等待着下一次真诚的叩问与互动。
“共振……“叶舟低声重复着这个仿佛蕴含着宇宙核心秘密的词语,声音在静谧的密室中显得格外清晰,充满了发现的重量,“网络……它是通过共振来响应的。不是通过物理的力,不是通过强制的控制,而是通过……频率的共鸣。“
艾莉丝依然保持着最高级别的警戒,她的传感器扫视着密室的每一个角落和唯一的出口,试图理解这超越性的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但这种共振的具体机制是什么?它的载体是什么?是某种未知的粒子?是时空结构本身的波动?我们需要理解这背后的原理,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那个所谓的‘大觉醒’,而不是盲目地操作一个我们根本不理解的系统。“
皮拉尔侦探的脸上混合着深切的着迷与显而易见的担忧,他回味着那集体意识的话语:“‘选择尚未做出’……这意味着未来并非一幅已经绘制完毕的画卷。它是一个由无数可能性构成的概率云,我们的每一个念头、每一次行动,都在不断地影响它的坍缩方向。这赋予我们巨大的责任……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瓦西里娃特工已经高效地架设好了便携式能量监测阵列,屏幕上开始滚动瀑布般的数据流:“我们必须记录下一切。分析这种共振频率的所有特征——基频、谐波、调制方式、与意识活动的相关性。如果我们能破解这种‘意识-能量’的转换密码,或许就能找到一种方法,帮助全球范围内的人们更安全、更平稳地经历这种意识转变,减少混乱和风险。“
马克西姆——这位前“秩序之盾”的副局长,此刻已经完全投入了新的角色,他操作着一台异常精密的、原本设计用来探测网络“弱点”的传感器,脸上带着忏悔与兴奋交织的表情:“看这个实时频谱分析,“他指着屏幕上一条如同活物般扭动的、复杂的频率曲线,“共振频率不是固定的!它……它像是在舞蹈,随着我们整体的情绪状态、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甚至潜意识里的集体意图而在微妙地变化!它是有响应的!“
远在开罗临时指挥中心的诺瓦克教授通过加密链路看到这些数据,他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这完美印证了古代神秘学校中关于‘适应性启蒙’和‘活生生的智慧’的描述!教导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会根据求道者的准备程度、接受能力和内在状态而动态调整!网络……它是一位拥有无限耐心和智慧的导师!“
一个决定迅速形成:他们需要留在这间独一无二的实验室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尝试完全理解这种共振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但首先,必须确保实验的安全性,避免任何不慎的操作意外触发不可控的连锁反应。
他们迅速在密室一角建立了一个紧凑而高效的临时研究站,宗座遗产管理局的尖端科技设备、“但丁遗产”提供的古老智慧框架、石匠会传承的实践经验以及马克西姆团队带来的(原本用于对抗的)前沿技术,在此刻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叶舟 newly acquired 的感知能力成为了无价之宝,他能像感受温度一样直接感知到能量的流动与模式,从而指导其他人调整设备参数和实验方向。
第一个重大突破来自科瓦奇博士,他将在威尼斯进行的脑波研究与此地的能量频率进行了实时交叉比对。“这里!“他几乎喊了出来,将两组复杂的波形图进行叠加和相关性分析,“看这个峰值!密室的共振频率主峰,与人类大脑在深度冥想、顿悟时刻、以及高峰体验中观测到的超同步γ脑波(40Hz以上)精确匹配!它不是强加一种新的状态,它是在识别并放大个体和集体中已经存在的、但通常转瞬即逝的高阶意识状态!“
索恩博士的影像从威尼斯接入,她的表情异常严肃:“这意味着网络并非在‘编程’或‘重写’人类意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一个放大器。它反映出我们内在的状态,并将其强化。这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心理结构的人,会报告截然不同的‘觉醒’体验——有人感受到极乐与合一,有人则遭遇恐惧与混乱。它放大的是我们本就拥有的。“
他们的讨论被一个意外的发现打断。当叶舟尝试引导整个团队进行一场简单的集体冥想,旨在平复因新发现而激动的情绪时,密室能量的响应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它变得更加和谐、稳定,光芒的脉动如同跟随一个统一的节拍器,信息流的传输也变得更加清晰、连贯。
“它在响应我们的‘统一性’!“叶舟惊异地看着能量读数和个人感受的反馈,“当我们内部的频率趋于一致,当我们形成一种临时的‘共鸣体’时,网络的回应也变得更具 coherence(一致性),更像是一种清晰的‘对话’,而非杂乱无章的‘背景噪音’!“
艾莉丝立刻抓住了关键点,但提出了现实的挑战:“但这如何 scale(扩展)?如何应用到全球范围的‘大觉醒’?我们不可能引导七十亿人同时进行集体冥想。“
皮拉尔沉思片刻,提出了一个假设:“也许不需要。也许就像任何复杂系统的相变,只需要一定数量的‘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达到协调共振,就能影响整个系统的走向。我们需要的是培训一批‘关键个体’或‘核心节点’,他们深刻理解并能示范这种统一的共振状态,从而像涟漪一样影响周围的人群。“
这个理论需要验证。他们决定进行一次更深入的尝试:主动与网络建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