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〇五章 清明雨上 (第2/3页)
黑裤子,黑鞋。这是对先烈最基本的尊重。都清楚了吗?”
“清楚了!”五人异口同声。
第二天一早,春晨微凉,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湿润泥土的气息。七点半,五名同学准时出现在校门口。大家都按照要求穿着深色服装,平日里活泼的祁淇也显得庄重了许多。金叶子将乌黑的短发别在耳后,白衬衫的领子整洁地翻在黑色夹克外,手里拿着准备好的发言稿,微微抿着唇,似乎在默念。李一泽难得地穿了一身合体的黑色西装,虽然没打领带,但那股散漫劲儿收敛了不少,他手里握着卷好的团旗。诸葛宁静和宣萱一起抱着几束精心挑选的、以白色菊花为主,间以黄色菊花和绿色蕨叶的花束,清新素雅。
陈秋铭也穿着一身深色西装,提前租好的一辆七座商务车已在一旁等候。
“都到了?上车吧。”陈秋铭拉开车门。
车子平稳地驶出城区,向着东郊的河东烈士陵园开去。车窗外,城市的喧嚣渐渐褪去,农田和新绿的树木掠过。车厢里很安静,不同于往日外出时的欢声笑语,一种自然而然的肃穆气氛笼罩着大家。金叶子低头看着发言稿,指尖轻轻划过纸面;诸葛宁静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若有所思;宣萱小心地调整着花束的包装纸;祁淇安静地坐着,双手放在膝盖上;李一泽则看着前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团旗的旗杆。
大约四十分钟后,车辆驶入一片松柏苍翠、环境幽静的园区。高大的牌坊上,“河东烈士陵园”几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庄重肃穆。停好车,陈秋铭带着五人刚走下车,就看到一个意外的熟悉身影。
“铭总?这么巧!”只见汪铮穿着一身笔挺的黑色西装,打了黑色领带,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一改往日嘻哈风格,正带着一群系着红领巾、身穿校服的小学生,在陵园入口处整队。他脸上惯常的玩笑神色被一种罕见的庄重所取代。
“牛叔?”陈秋铭确实有些惊讶,“你怎么会在这里?还这身打扮?”
汪铮快步走过来,压低声音:“带我的英语班小学员们来祭扫烈士陵园。清明嘛,应该的。”
陈秋铭看着他,眼中流露出赞赏:“真没想到,你还有这份家国情怀。”
汪铮的表情变得很认真,他推了推眼镜,说道:“是啊,别看我教的是英语,整天‘Hello’、‘Thank you’,但我这个人,骨子里最爱咱们的国家了。我虽然只是他们的课外英语老师,但我想教给他们的,不只是单词和语法,更想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们,要爱我们的国家,敬我们的英雄。要做一个既有国际视野、又能根植中华文化,有见识、有骨气的中国人。”他的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
陈秋铭深受触动,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很棒,牛叔,我欣赏你。”他转身介绍道,“这是我的学生们,金叶子、诸葛宁静、宣萱、祁淇、李一泽,我们班团支部的委员。我也是带他们来祭扫,接受教育的。”
汪铮看向五位同学,目光温和而赞许:“你们好。跟着陈老师好好学习,他是个好兄弟,更是个好老师,有想法,有担当,你们很幸福。”
金叶子代表大家礼貌回应:“汪老师好,我们一直很庆幸能遇到陈老师。”
祁淇也用力点头:“是的!”
“既然这么巧,遇上了,要不咱们一起活动?”汪铮提议道,“孩子们虽然小,但一起感受这种氛围,挺好。”
陈秋铭欣然同意:“好啊。”
两拨人合为一处,首先来到陵园内的龙城战役纪念馆。纪念馆建筑古朴庄严,内部光线偏暗,陈列着大量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沙盘模型,以及玻璃展柜中那些锈迹斑斑的枪支、破损的军用水壶、泛黄的家书、生锈的钢笔等革命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不巧的是,馆内工作人员告知,今天的专职讲解员全部外出参加培训了,无法提供讲解服务。
“没关系,”汪铮主动站了出来,对陈秋铭和同学们说,“我来给大家讲吧。”
陈秋铭有些意外:“你对这段历史很熟?”
汪铮点点头,神色郑重:“我就是龙城本地人,从小每年清明、国庆,家里长辈都带着来。这龙城战役的历史,来回听了不知道多少遍,看了不知道多少资料,不敢说精通,但主要脉络和英雄事迹,都刻在心里了。”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本地人的自豪与对历史的敬畏。
于是,汪铮成为了临时的讲解员。他走到大型战役示意图前,开始讲述:“同学们,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发生在1948年的龙城战役示意图……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一场非常关键的城市攻坚战……”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完全没有了平日里的夸张搞怪。他讲述敌我双方的态势、战斗的惨烈、英雄部队的攻坚、人民群众的支前,讲到动情处,他会指着某张模糊的黑白照片介绍一位年轻指挥员的生平,或者指着展柜里一件普通的物品,讲述它背后动人的故事。
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像一位熟悉往事的长者,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金叶子和其他同学们听得格外专注,仿佛随着他的讲述,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看到了先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如何抛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