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交叉对比 (第2/3页)
来,反正死的都是些人渣,再多死几个,也无妨,这是我骨子里的冷漠,而且虽然觉得不妥也并不深以为意。
关键的问题是现在“上帝之手”的名声越来越大,头脑发热的民间支持率也越来越高,再这么胡闹下去,很容易衍生出别的状况。
我知道,一旦杀人被披上合理的外衣,就一定会衍生出悲剧。比如可能会冒出第二个第三个“上帝之手”,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泄私愤,到时候整个城市都得乱。
而且付宇新他们也耗不起了,舆论正越来越盛,民众恐慌和狂热两种极端情绪的蔓延,媒体的追问,上头的压力。这局里上上下下的人,就算每人再多长几副肩膀也要扛不住了。
凶手是不会替他们着想的。
所以还是得想尽一切办法抓紧破案。
我坚定地认为这是个复仇联盟,只要他们的事业未尽,命案就还会发生。要想知道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彻底收手,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出这些命案的关联之处,然后,看看梁宝市那边的连环案里一共有多少个死者。
可惜,那边传真过来的资料太少,只有些基本情况,连最起码的一个交叉对比都不能做。
不过有一点很值得在意:原版案件中五个受害人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各不相同,其它好像也没有明显的相似处,材料中也都没有提及死者生前有品行不端的地方,从身份和职业上看,也都是些相当平凡的人,公司职员、教师、农民、家庭主妇、餐厅服务员。
仅用已知的原版案件五个受害人的情况跟乾州五个受害人的情况相比,发现有个相近的地方,即每件案子原版和复制版中的受害人性别肯定一样,年龄也都相近,比如说,“七刀案”的死者都是二十八岁的年轻女姓;“开膛”案的死者都是三十六岁的青年男性;两桩“油画案”的死者相差一岁,性别一致;两桩“火烧”案的死者相差两岁,性别一致。
也就是说,复仇联盟的人在选择目标对象时,除了都是人渣这一点外,性别和年龄也严格遵守。
即所谓的“模式”之一。
除了受害人的基本信息以外,还有每件原版案子发生的时间也是在传真过来的材料里写明的,2006年3月发生的“砸头案”是第一桩,07年发生的“火烧案”是第二桩,然后是08年的“七刀案”、09年的“开膛案”,接着是2010年……
等等,时间突然不对了,原版的“油画案”发生在2011年,而不是按顺序类推的2010年,之前那些虽然月份和日期不一定,但年份都是确定的,每年发生一桩,独独2010年空缺了,延宕到了2011年才发生“油画案”。不对,不是延宕,而应该是……
我正想得急,门被推开,胡海莲和付宇新走进来,见我在排顺序,马上凑过来问是不是有发现。
我一二三四这样点给他们看,把第五个位置空出来,“油画案”往后移了一格,说:“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