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74章 邕州军入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74章 邕州军入京 (第2/3页)

祯又叹了口气:“禁军军法,不可谓不重,‘五杀’‘十杀’,还要如何?但此次上下相护,甚至于用军卒性命顶罪,视人命如儿戏,委实让朕心寒!”

    因为军队结构简单,文化水平不高,制定军法的时候便就以简单为原则。但是为了从严治军,刑罚惟恐不重,动不动就要砍头。‘五杀’‘十杀’甚至到‘五十杀’,就是这种形势下出来的。这些法条简单明了,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一个‘杀’字结尾。看起来军法极为严酷,实际上可执行性不高。要是真按照法条去做,不等打仗,自己就把手下的人都杀光了。所以这些军法,最后都免不了有选择性地执行,反而成了主将排斥异己的工具。

    军队的纪律性培养,关键在一个军法执行的严字上,而不是在重上。犯了小罪动不动就要打要杀的,反而很难带出纪律严明的军队来。最终的结果,军队的战斗力严重地依赖于主将。主将是军队能不能打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军队的战斗力系于主将一身,这样的军队也是担当不了重任的。说到底,还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太过简单粗暴。

    赵祯又叹了一口气:“几十年来,本朝武功之盛,以你前几年破交趾为最。我也常想从你当时的军队里选些人才,到禁军里来。只是军中将领不住进言,说自汉唐以来,军中历来都用北人从军,南人身子孱弱,披不了甲,持不了矛,事情便就耽搁了下来。此次军中弊案,让人警醒,选邕州军进京,势在必行!”

    徐平只是静静听着,并不答话。不要以为只有文官里面有党争,禁军里面的党争也从来不少。只是武将的党争影响局限于军队,干扰不了国家大政,不那么明显而已。

    自太宗朝之后,中央禁军和地方禁军特别跟边地禁军的矛盾便就不少,从杨业和杨延昭父子,到后来的陕西东西军之争,一直到北宋灭亡这党争便就没有停过。三衙的高级将领经常到地方任高级兵职,但从边疆以军功起来的将领,想进三衙却千难万难。历史上狄青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便就是从他开始打破了有军功的边将难进三衙为管军的惯例。而他能够成功,是因为文人统兵增多,得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