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新的货币 (第2/3页)
“回相公,这个数字现在还不好说的。货泉,其藏曰泉,其流曰布,且不说有多少藏起来有多少在使用,就是流通中在用的钱,还有流的速度一样不一样。同样一贯钱,一年被使用十次,跟一年被使用一次,效果可是千差万别,用十次的一贯钱,跟只用一次的十贯钱,在贸易中的用处,其实是一样的。正常来说,钱一年被用几次,应该是有一个大致固定的数。但现在,还不是正常来说的时候。”
货币的需求量不但是跟发行量有关,还跟流通速度有关,流通速度越快,需要的货币实际越少,商业却越发达。当社会经济稳定,这些数据都应当是有大致定数。但现在正是经济剧烈变化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天一变,徐平也说不出大概数字。
见众人不再提问,徐平又道:“惟今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民间缺钱使用,最明显缺的一个数额,就是京西路未兑付的飞票。这个钱民间贸易是要用的,但是没有,便就成了空账挂在这里。账挂在三司,但卖棉布多的几路,却货多钱贵,开始缺钱了。要知天下钱多了物价飞涨,是有害的,便钱少了民间贸易不通,不能互通有无,一样是有害的。我现在讲的要做银行,便就是要把这些缺的钱补全,让贸易通行。如果民间的钱多了,也有办法把多余的钱收回来,稳定物价。”
“具体来说是这样,原来隶三司之下的冶铸司单独出来,专一铸钱。天下产的铜不够怎么办?已经试过小铁钱,但只是小补,还是要想其他办法。按三司铺子购物券和西川交子的经验,可以用钱来印。这里要说清楚,用纸印出来的这些钱,只是补铜钱不足,方便天下交易,本身不是宝货,不能交易便就没有用处。”
从做盐铁副使的时候编《钱法类书》,三司铺子印购物券,到在京西路设钱庄,编《富国安民策》,关于钱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几年,京城的大部分官员,对钱法已经不再陌生。用纸钞来代替铜钱实际一直有人在提,不过没有清晰的理论和体系,不成气候罢了。
徐平提出用纸印钞来补充铜钱的不足并不出人意外,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关键是怎么操作的问题。印多少,怎么进入流通,怎么保证发挥作用,这才是难的地方。
作为前任三司使,理财能臣,翰林学士程琳显然比别人考虑得多一些,问徐平:“三司铺子的购物券已经行用了几年,甚是方便,也没有出过问题,可见用纸钞是可行的。不过这印出来的可不是交子,不可能跟交子那样的做法,你先说个章程出来大家参详。”
交子的本质其实是银行券,是按照作本钱的铜钱数来印的,一般来讲本钱是印数的三成,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中国的货币是用来满足国内市场贸易需求的,没有金本位银本位的传统,也没有那个需要。国际贸易是中国用茶叶瓷器丝绸等货物换来金银宝物,一向都是金银净流入,没有积攒金银进口货物的需求。这一点是中国传统与历史上的欧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