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4章 僵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14章 僵局 (第2/3页)

国家的军阀政权,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满口国家天下,一众文官高呼圣贤之治,其实不过是为了收军费的装扮。天下大事都由这班文官做主,前提是把养军的军费收上来。军费文官又管不到,天下钱粮的八成先支出去了,真的还有什么天下大事吗?

    枢密院掌军令,按制度应该是由他们掌管军费的使用,但是实际上他们能做的,就是按照三衙的版籍足额把钱发下去。至于三衙到底有没有名册上那么多人,这钱有没有发到领饷的士兵手里,钱到底怎么‘花’的,‘花’到哪里去了,一无所知。

    禁军其实还是当年五代军阀时的那个禁军,不过宋之前是他们自己收军费,现在国家养了一帮文官帮着收军费。以前想要钱了禁军自己提刀去找老百姓收,现在是提刀‘逼’着文官政fǔ去收,如果这叫文治,这种文治也只是用来装点‘门’面而已。

    国家‘花’钱养兵,这兵是用来打仗,可这兵又不能打,最大的本事是抢自己人,这问题可就大了。从太祖时候定下来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军事目的与政治目的那个时候是契和的,对南方的割据政权几乎是秋风扫落叶一般,基本完成了中原的统一。太宗继位,打北汉就信心不足,等到伐契丹便一败再败,对党项,对‘交’趾,几乎无一不败。等到了这个时候,军队的利益便就与国家利益渐行渐远,矛盾也越来越大。

    文官慢慢掌握主动权,有一个过程。所谓权,最重的无非是人事和财政,主动权的变化也围绕在这两方面。太祖的时候军队本身掌握财权和人事权,后来杯酒释兵权,决策权慢慢收到了皇帝手中。到太宗的时候达到顶峰,那时禁军里的指挥使以上,领着几百个人的军官,都是太宗亲自策问试武艺,亲自任命的,文官无从过问。

    到真宗之后人事权慢慢向文官政fǔ让渡了一些,最明显的就是枢密院开始使用文官并慢慢以文官为主,并成为常制。但这个人事权仅仅是建议权,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徐平提出预算制度,是要动军队的财权了。财政的绝对大头在军费,不能够动军队手里的钱,改革就只是小孩子过家家。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