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李觏的作用 (第2/3页)
而也跟着日子好了起来。常言天下之财有定数,不在官则在民,换句话说,在官则不在民,官府手里的钱粮多了,必然是刻剥百姓。去年京西路却不是这样,必然有与以往不同的地方,以前的老话,只怕是没有用了。”
李参道:“相公这句话才是说到了要害之处,京西路各州县,府库充盈,却并没有刻剥百姓。哪怕就是我们孟州,其实也得了益处。以钱帛论,今年入库的比往年不知道多了多少,只是绢价下跌,才显得钱粮没有增收。我也时常在州里察访,百姓生活不但没有比以往困顿,反而手里比以往活络了许多,很多以前买不起的东西,现在也都用上了。”
“其实天下之财哪里来的定数?上古之时,人民衣兽皮,吃野菜,茹毛饮血,想吃顿饱饭也只能是想一想。到了现在,哪怕是贫困人家,其实过的日子也比先贤筚路蓝缕的时候强得多了。若是天下之财有定数,我们现在多出来的财富是哪里来的?”
听了徐平的话,李迪笑道:“天道虽有常,世事却无常,以古论今,不能说天下之财有定数这句话是错的。徐都漕,你做事确实罕有人比,但经学上,还是别找人来写。”
喝了半天酒,徐平的脸色有些发红,刚好掩饰了听完李迪的话的窘态。李迪性直,历史上他去世之后,赵祯专门为他题的碑就是“遗直”,说话还真是一点都不客气。徐平虽然也熟读经书,但到底有前世的知识做底子,不能够真正沉下心去研究这些先贤学问,经学是其短处。如果单从先贤的书中摘一两句话出来,徐平可以发挥出去,洋洋洒洒写篇文章出来,这是他策论的长处。但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根本性不同,对于先贤理论的细微处,他理解的就不行了,这是经学的短处。想用经学来解释自己的理论,在李迪这位状元面前,徐平还真是班门弄斧了。
喝了口酒掩饰了一下窘态,徐平才道:“相公说的是,今年我们做的事情求之古籍,已经定了由营田务王拱辰和方城知县李觏来做。”
李迪点头:“这人选才说得过,王拱辰是状元,文章自然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