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我们不同意 (第2/3页)
加制科,可能一生都中不了进士。这一点与徐平倒是有些像,不过徐平还能照着葫芦画瓢,富弼则不屑于这样做。他自幼苦读,能跟他相比的只怕只有那位新婚还一个人枕着警枕单独睡,不与夫人圆房的司马光了。正是自视甚高,坚信可以以自己才学佐君王,成大业,富弼才没有心思跟徐平那样投机取巧。不过也正是因为有这一点相同的地方,晏殊才会慢慢改变对徐平的印象。
这之间对徐平来说值得上心的,是由富弼的身上,可以看出晏殊跟范仲淹的关系。晏殊知应天府的时候,让守母丧的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开一代学风。等到范仲淹守母丧期满,也正是晏殊在王曾的授意之下,举荐范仲淹应试学士院,得到秘阁校理的馆职。带上馆职,范仲淹才改变了一直任下层小官的政治命运,并飞速升迁。
晏殊虽然一直在朝政中保持中立,但在内心的立场,他是站在王曾一边的。不过晏殊终究是富贵宰相,有立场归有立场,却缺少表明自己立场的勇气。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吕夷简才会同意他到京西路来。不管心里怎么想,吕夷简相信晏殊会在权势面前低头。
心里再次把这些关系理了一遍,徐平打起精神,对在座的众人道:“这里没有外人,有话我就直说了。晏学士此次来,是希望我们能够附和朝里吕相公的意思,把河南府手中的飞票一笔勾销。这样一来,包括各位在内,京西路的官员这一年就白辛苦了,政绩平平无奇,有的说不定还会很难看。作为补偿,京西路漕司、宪司、帅司,还有各州县,除了孟州和襄州之外,全部京朝官和选人普迁一官。另外,单独拿出十个由选人升京官的名额给京西路,以为酬功。其他的一切,包括分司官员到朝里吵闹,都再也休提!”
徐平的话说完,杨告看了看其他人不说话,小声问道:“要是我们不同意呢?”
徐平冷笑:“那么分司官员告我们的案子就要被提起来了。官场便是如此,事实如何不重要,最后如何处置,全看晏学士回朝之后怎么说。我觉得,除非有特别的事情发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