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六章 初探族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六章 初探族陵 (第3/3页)

连百舟也不清楚了。

    不过,他想了想后,才接着说,“可能他得到的那张图纸上,有不需要钥匙就能开启墓门的方法,至于这条盗洞通向那道墓门,我们进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对于他的这番话,还是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这种因素应该不会持续太久的,因为我感觉这条盗洞不会很长。

    即便是提前李三思就有这个计划,早就挖好了这样一条盗洞,可他毕竟只有一个人,即便有同伙,人数上也绝不多,因为如果陌生人多起来的话村里人也一定会注意的。

    而且,挖盗洞这种技术活,李三思也会找个董行的人过来实施,还有对墓穴和盗洞的选址,也有一定的考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现在才发现盗洞存在的原因之一。

    隐匿性,与距离差同样重要,因此他们即便有足够的时间,也绝不会把距离设置到太远的地方。

    根据这些,也不难推测出这条盗洞的长度,只是因为我们手里没有确切的图纸标记,不知道他们会选择从那一个门进入。

    这里毕竟是族陵,有后人的守护,所以也就不比古代的那些王侯的陵墓,常埋地下,禁止所有人的进入。

    而族陵的不同,是因为后续还会有人被安葬在这里,这就形成了一种体系上的共通之处。

    人死后,也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本族,其中包括了家谱和族陵。

    因此,这样的一座墓穴,可谓是最坚固的,承载于生死之间,像独立成个体的空间一般,只对内部开放,从而也以最原始的传承方式,守护着一种信念。

    或许这本是封建社会下的产物,但不得不说的是,它也是一种生存的形式。

    一切东西在生长时,需要摒弃多余的部分,也需要保留最为珍贵的。

    纵观古今,多少位曾经辉煌一时的领袖先贤,活到最后什么都没能留下,甚至想尽办法的设置机关埋伏,守护自己的陵寝,但最后那些宏威的地下建筑,总会坍塌,就像它们辉煌的一生。

    反观现在,先人最好的构建,便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以人心,这种复杂且未知的事物来作为墓穴的守护,才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

    不知道是否在千年前,第一个被埋葬在这里的人,就明白了这点,因此才使的这座墓穴被保留了如此长的时间。

    可它们或许也知道,人心总是有很多面的,能够看到它们的,只有时间,或者从不同的角度。

    我这样想着,心里对这个墓穴的缔造者也有些敬佩,敬佩他的远见和对人心的了解。

    手电光下,我们走了半个小时,却依旧没有发现墓门,而前方依旧是看不到尽头的盗洞。

    起初,我回过神儿来,还觉得奇怪,怎么盗洞会被打这么长,难道李三思的这个计划真的早到这种地步。

    可当百舟又看了几眼图纸时,才忽然停下脚步,手电光快速的向两侧摆动了几下,眉头不自觉的皱了起来,口中冷冷的说了句,“这里已经不是我们原来发现的盗洞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