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七章 改命 (第2/3页)
京营四万兵马,一万镇山东,三万驻南京。如此既保中原不乱,又能威逼东南。
同时有大军屯驻南京,也可以顺势借军威在应天府收清洁费,行清田查口,推广新宝钞之举。京营的将士们在京城也算是花惯了新宝钞,到了那边正好也不耽误。如此二府两地开花,互相呼应,可以直接将此三事于整个中原推而广之。
待到拿下了中原,到时整个大明清理一番,这大好江山又是容光焕发,国家富强。甚至都不用等到整个大明都清理完,收拾了中原就足够灭了北方的俺答等部,彼时便是四海升平之大盛世。陛下的功绩,便是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及陛下之万一。”
嘉靖要解决办法,他就给解决办法。按照现在的形势来看,还真是一个比较好的时候。借着这一次东南作乱,可以解决很多事情。
至于说抽调京营,京中空虚,这事情是不存在的。只要军械足够,王言能在一星期之内,在顺天府拉出十万部队来。
何况哪怕是抽调了四万,三大营也还有十万兵力。哪怕去了吃空饷的,至少也还有六万兵力。这时候大明的政权稳定,民间并没有太动荡,是绝对闹不出大乱子的。
权贵大户们想要造反,也不是说造就造的,总得考虑实际情况。在顺天府,他们说破大天去,也不会有多少百姓跟他们造反,这还是考虑到实在有傻子的情况。但凡脑子正常的百姓,都不会跟着造反。
毕竟现在这时候,已经是他们人生中,甚至包括他们的祖辈口口相传的艰难,已经是他们生活过的最好的时候。过往的那么多盛世,都没有他们现在的日子好……
嘉靖哼了一声:“小小治中,掌了几天顺天府事,也敢妄谈兵事了?”
王言直接滑跪:“陛下是知道臣的,臣是直性子,年岁也浅,遇到了事情就是想要硬碰硬。当今局势安稳,正适合内部动兵。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天下皆反,大军在手,他们还能翻了天不成?”
“顺天府是好了,别的地方还不好。”嘉靖盘坐在道台上,说话还很中气十足,“大军开拔就要花银子,流水一样砸出去还听不见动静。东南真要是大乱,国朝焉能安稳?”
“陛下所言极是,陛下看得是九洲万方,臣看得只有眼前。”王言很灵活的转移了口风,“既然如此,陛下,依臣之见,还是先让俞大猷等人扩军备战,以不变应万变。那些乱臣贼子或许能搞出一些风浪来,但却无法拍翻我大明这一艘宝船。
至于扩军所耗用的开支……想来内阁、兵部等都不会同意这一笔开支,臣为陛下分忧,顺天府的工程停一些,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来支援。不过这一笔银子,臣以为还是发宝钞为宜。
可以把皇家银行开过去,承担兑换金银铜的业务,就像最开始在大兴一样。慢慢的,百姓们也就习惯用新宝钞了。”
“现在银行有那么多的金银铜吗?”嘉靖问出了问题的关键。
嘉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对于新宝钞的各种问题,他已经算是弄懂了。知道一旦皇家银行被挤兑的不能兑现金银铜钱,那么新宝钞就会崩盘,整个局面就会完全崩溃。好像当初的宝钞一样,恐慌弥漫,大明将遭遇一场大钱荒,由此引发的后果那可是相当可怕。
王言含笑点头:“陛下,银行之中的钱很充足。因为存款贴息的原因,人们都愿意拿着铜钱来存。”
“现在还愿意拿铜钱?他们也赚了几年的新宝钞,存宝钞不是一样有利息?”嘉靖有几分奇怪了。
但紧接着他就反应过来,“是因为接受宝钞的人越来越多,做生意周转也方便,顺天府之外的商人也认可,他们手里的宝钞不够用了。”
“什么事儿都逃不出主子的法眼。”吕芳丝滑吹捧。
“陛下天慧,正是如此。臣有意控制着宝钞发行的数量,使得宝钞很坚挺。而且年前臣放出了风去,说在山西发现了铜矿,储量甚广。同时银行又开始针对私铸的假币,受此影响,近来铜钱已经开始升值了。”
“山西?铜矿?”嘉靖蹙起了眉。
吕芳说道:“回主子,这是王言早都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