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迈向全国大舞台的第一步 (第2/3页)
认,并记录下他当时的真实心境。
“听说您在当时,还拒绝了一个刹帝利家族更为优厚的联姻提议?”朱木拿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
“是的。”拉维肯定地点点头,理由清晰而务实,“因为当时粮食价格飞涨,粥棚的存粮已经几乎见底,第二天就可能无米下锅。而马尔霍特拉先生当时展现出了最大的诚意,他直接将一百袋粮食运到了神庙门口,解了燃眉之急。在我看来,及时的行动远比许诺的数字更重要,所以我选择了他。”
“拉维少爷高义!”苏赫尼此时也不禁由衷赞叹道。
弗尔拉姆·辛格是高等刹帝利种姓,出的嫁妆现金和土地远比马尔霍特拉要多,而拉维却似乎完全不看重这些虚名和长远财富,只因为马尔霍特拉带来了立即就能救人的粮食,就选择了与这名吠舍富商联姻。这样的选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纯粹和震撼人心。
这样的品质和抉择,哪怕是他们这些见惯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的记者,也感到肃然起敬,仿佛真的在拉维身上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世俗计算的“神性”。
这正是外面那些难民为何对他如此拥戴的原因。拉维,与其他他们见过的婆罗门,都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他们无法用语言完全精准地形容,最后很自然地归结为——源自内心信仰和道德勇气的“神性”。
苏赫尼和朱木拿又采访了拉维很多问题,关于难民的状况、未来的工坊计划、对种姓制度的看法,甚至连他和阿努什卡婚礼上的细节都小心翼翼地求证和记录了一番。
拉维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态度,语气平和真诚,用词务实而精准,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刻意低调,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和自己的感受。
而恰恰是这种真诚、朴实的回答,反而让两位资深记者的眼眸越来越亮,仿佛看到了一个理想人物的现实模板。
他们不禁联想到罗摩这位神明为什么会在印度教浩如烟海的神祇中,近些年来影响力急剧上升,几乎成为印度最受爱戴和推崇的神明之?
是因为罗摩的神通最为广大吗?是因为罗摩的赐福最灵验吗?
不,恰恰是因为,罗摩这位神身上体现出的人性光辉、道德完美及其所遭遇的考验!
罗摩是“完美的人格神”,是恪守正道、勇于牺牲、保护弱者的理想君王和儿子、丈夫的化身。
经过八十年代史诗剧《罗摩衍那》的轰动性播放,罗摩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得到了几乎印度各个阶层、各种姓的一致认同和爱戴。
而拉维,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身上的悲悯、务实、勇于打破陈规牺牲小我、以及此刻表现出的沉稳与真诚,恰恰和罗摩王子的某些核心特质高度契合。
拉维的此次事迹,若从叙事角度和象征意义来讲,简直就像是发生在这个时代的、微缩版的现代“罗摩衍那”故事!
两位记者一直采访到天色渐黑,才心满意足、满怀收获地结束了访问。
他们小心翼翼地收好笔记和胶卷,再三向拉维表达感谢,并表示会尽快将报道发出。
他们甚至暗示,可能会动用不小的版面,甚至开辟专题,来详细报道拉维的事迹和理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