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章 《拉贾斯坦时报》记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章 《拉贾斯坦时报》记者 (第2/3页)

革之前,印度全国都进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当中。现在的印度正深陷国际收支危机,外汇储备几近枯竭。中央财政赤字率飙升,通货膨胀失控,政府根本无力向各邦拨付行政与救济款项。

    在这种背景下,县政府财政紧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实际上他在来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

    他之所以跑这一天,除了来碰碰运气,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拉维表面装出失望的样子,指尖则摩挲着口袋里刚拿到的那张淡黄色纸片——小型工坊经营许可证,边角的政府印章还带着油墨的微热。

    1991年的印度,许可证制度如同层层枷锁,就连吠舍富商想办张作坊许可都要托关系跑断腿,而他不过以“救济劳工需临时加工粗粮”为由提了一句,库马尔便借着“体恤婆罗门善举”的由头,半推半就地办了下来。

    这张纸片,才是他此行真正的目的。

    和吠舍富商联姻,获得丰厚嫁妆,并非拉维的真正目的,救遣返劳工获得名望也不是他的真正目的。

    他做这一切,其实都是为自己创业做铺垫。

    1991年底,印度就会因为巨大的经济压力,开启全面的经济自由化。

    到时候,市场会格外的大。可以说遍地是机会,遍地是黄金。

    而这一张许可证,可以让拉维走在绝大多数人前面。

    “既然政府有难处,那我也不便强求,我再想想其他办法吧。”拉维微微颔首,叹了口气,转身准备离开。

    库马尔立刻起身相送,看向拉维的目光中也满是抱歉和钦佩。

    这年头,愿意帮助低种姓平民的婆罗门祭司少之又少,更别说像拉维这样,大批量救助遣返劳工的了。

    他受过高等教育,对拉维的行为由衷钦佩。

    拉维在库马尔的指引下,走到大厅门口,这时一阵争执声就撞进了耳朵。

    “你们不能这样!那些劳工在迪拜、科威特扛了好几年沙袋,赚的外汇全汇回了国内,现在被遣返回来,连口饱饭都吃不上,政府怎么能坐视不管?”一个穿着藕粉色纱丽的女孩攥着记事本,声音因激动而发颤。她的发髻上插着银色莲花簪,耳坠是精致的绿松石坠子,一看便是刹帝利种姓。

    旁边站着的女孩穿着素色棉麻纱丽,戴着黑框眼镜,手里举着一台老旧的尼康相机,附和道:“我们是《拉贾斯坦时报》的记者,只要你们能提供一点粮食援助,我们可以报道政府的善举,可你们连尝试都不愿意!”

    “两位记者小姐,真的不是我们不想救助,实在是邦里的拨款下不来,我们连去年的干旱救灾拨款,都还卡在申请阶段。”

    接待员是一名首陀罗,在两名刹帝利女记者面前卑躬屈膝,表情满是无奈。

    接待台后的职员见拉维出来,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