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父亲教诲 (第2/3页)
了煤矿队等,总共下辖十六个企业。林家庄乡也因此声名远扬,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成了月光县乡镇企业的样板和标杆。
粉末厂的单厂长平时就住在厂里。林秋水听着父亲和单厂长交谈,大致了解到这家粉末厂是生产飞机轮胎、汽车轮胎橡胶材料的。厂子建在车站附近,一是因为这儿靠近矿山,挖山取材炼钙方便,二是便于将产品运往全国各地。
聊了一会天以后,单厂长亲自把林承贤和林秋水送到车站。临上火车前,单厂长从衣兜里掏出两个桔子,递给林秋水,让他在车上吃。
在火车上,阳光透过车窗照在车厢桌上的桔子上,那桔子显得格外光亮鲜艳。林秋水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见过桔子,更别提桔子是什么滋味。父亲告诉他这是桔子,随后剥开一个让他尝尝。林秋水小心翼翼地咬了一瓣,刹那间,一股甘甜的汁水在口中喷射,他只觉这味道简直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水果。他太喜欢这桔子的滋味了,连籽都没怎么吐,一股脑咽进了肚子里。剩下的另一个桔子,他看来看去舍不得吃,让父亲收起来,说以后再吃。
这是林秋水平生第一次坐火车,之前他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跟着母亲坐拖拉机到天威镇走亲戚、到灵岩寺去烧香。在火车上,他睁大双眼,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山头和树木,他的内心充满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向往。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小时的车程转瞬就到,火车准时到达了阳山站。林秋水还没坐过瘾,心中满是不舍,可九点已到,他不得不随着父亲下车。
林承贤带着林秋水坐上公交车,径直来到了阳山矿区煤矿队。煤矿队的几个经理看见林承贤来了,脸上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他们显然事先并不知道林承贤要来的消息。
一阵寒暄过后,林承贤说道:“我先下矿井去看看大家伙。”接着转过头来问儿子:“你敢不敢下矿井?”
林秋水对矿井是啥根本没有概念,但他知道,和父亲在一起,总是最安全的,就大声回答父亲:“敢!”
大家都纷纷劝林承贤别带儿子下井,说道:“井下太危险,瓦斯爆炸过两回,我们平时也很少下去。”
这话漏了他们的底。其实,林承贤本意就是想借这个话题,来含蓄批评煤矿队的这几个领导脱离群众搞官僚,所以才故意问儿子敢不敢下井。因为他听到很多人反映,煤炭队的这几个头头,尤其是林山清,已经有半年多没下过矿井了。于是,林承贤让林秋水在院子里玩耍,自己带着人下矿井去了。
快到中午的时候,林承贤他们一行人才从井下上来。在食堂吃饭时,矿工们纷纷过来和林承贤打招呼,林承贤也热情地问候大家。趁着吃饭的工夫,林承贤对矿上几个领导说:“咱们吃完饭,一会儿先开个小会,下午再开个班长以上的大会,好好说说最近的情况。”
虽说林秋水才十一岁,但也大致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这几个月来,到家里找父亲的大多是阳山煤矿队的人。林秋水东听一句西听一句,事情的大概情况也就知道得差不多了。
原来,同村的林山清是阳山煤矿队的负责人,在打开局面以后,眼见着经济效益不错,人脉也逐渐拓宽,便动起了歪心思。林山清几次回到林承贤家说起工作,总是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想要脱离乡里,自己单干的想法。有时还和林承贤开玩笑说,让他别在企业站干了,来阳山接着领着大家干,一年挣的钱够在单位干一辈子的。
林山清不仅言辞上大胆直白,在实际的人事调配与工作任务分配中,更是逐步贯彻推行自己的意图。
一时间,矿工们支持与反对的声音都很大。大家利用回家休息的日子,纷纷跑到林承贤家,急切地向他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各方都把希望放在林承贤身上,希望他这个领头人拍板定案,明确煤矿队下一步的走向。
林承贤始终耐心倾听着每个人的意见,他没有急于表态,希望能听取更多人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与乡政府、企业站的领导充分交换意见后,确定了最后的解决方案。
受乡里领导的委托,企业站班子开会作出决议,林承贤去阳山矿宣布集体决定,并对煤矿队进行一系列调整。
那天下午,大会在煤矿队食堂隆重举行。林秋水也坐在会场的一角,倾听着大会的发言。当林承贤在主席台宣布集体决定时,会场里鸦雀无声,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