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 雷霆手段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十四章 雷霆手段 (第1/3页)

    一九九二年的年底,太平市的天气冷得有些不像话。

    林秋水这一年,刚刚二十六岁,正是青春勃发、年富力强的时候。来烟厂财务科干了四年,他从一个普通会计成长为业务骨干,从银行出纳岗转到了内部银行岗。

    自从林秋水到邯钢现场学习回来以后,他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烟厂的二级核算上。机台核算、班组核算、车间核算、仓库核算、供应核算、销售核算、内部银行核算,最后对接全厂财务核算。这项工作,涉及面涵盖卷烟生产的每一道工序,制造流程的每一条工艺,产供销的每一个环节,要求具备全面的采购知识、生产知识、设备知识、工艺知识、销售知识,当然更包括财务核算各个岗位的知识。

    这就逼着林秋水废寝忘食地学习,让他在短短两三个月内,掌握卷烟行业领域的主要知识,更要成为财务知识的全才。烟叶等级要分清,主要材料渠道要掌握,生产工艺流程要熟悉,市场价格要门清。不仅仅如此,他必须在熟悉全厂业务的同时,还要能提出合理化的简化流程、压缩成本、节约费用、增加收益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什么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像一个医生,不去诊断把脉,就做不到对症下药,也就谈不上治病救人。林秋水的工作十分具有挑战性、开创性。不过,在困难面前,林秋水并不惧怕,他想起了父亲,从零起步,白手创业,哪一次不是挑战,哪一回不是开创?想到这里,林秋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林秋水对内部银行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占用了最大的时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终于,在他亲自主导操作下,内部银行逐渐完善,二级核算建成体系,增收节支初见成效。

    内部银行每笔账的来龙去脉他都清楚,核算凭证里一点点不对的地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做事认真,做人踏实,知识全面,开拓创新,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赢得了厂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敬重。

    但他不知道,命运的齿轮正在悄悄发生转动。

    那天,林秋水和同事们一起,正站在太平烟厂财务科的窗前,望着斜对过的市塑料厂门口,那里的人们正在聚集上访,拉出的几条横幅也让人们瞪大了眼睛。那白色长布、黑色大字上写着:“还我工厂,还我工资,还我公道”“孩子要上学,老人要治病,我要去上班”等长幅标语,这一切动静,都让过路的人们驻足观瞧,让周围的邻居触目惊心。

    八十年代初那会儿,塑料厂也曾风光一时。那时候厂门口人来人往,订单从四面八方飞过来。车间里机器整天转个不停,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刚生产出来的产品,还不等入库,人们就排着队要求拉走。市场形势大好,职工收入也是节节高。

    市场就像小孩的脸,瞬时变换,令人难以捉摸。到了九十年代初,沿海地区的轻工业突飞猛进,产品更新换代快得很。不仅产品样式好看,质量可靠,价格还便宜。塑料厂设备老旧,产品落后,价钱还贵,一下子就被市场淘汰了。塑料厂自此成品积压,资金断链,厂子陷入了绝境,到最后,工厂开不出支,最后不得不关停了。

    为了救活这个即将倒闭的厂子,塑料厂的领导们想破了头,到处找活路。他们学着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做法,搞起了车间承包制。定出规章,承包车间的人每年交一笔管理费,就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包车间的人又比猫画虎,把任务分下去,搞班组承包,班组每年交个厂房机器使用费就行。这看着挺灵活的经营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惹出了一堆麻烦。

    在层层分包的过程中,少数人靠着自己的门路和资源,一下子挣了好多钱,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开上了汽车、住进了新楼房,手里拿着大哥大,日子过得美滋滋。可大多数职工却倒了大霉,他们丢了饭碗,成为了失业大军中的一员。他们到处找临时活儿干,却处处碰壁。生活的艰难让他们绝望极了,前面的路一片漆黑,看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