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 风雨归途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章 风雨归途 (第2/3页)

书记、站长,几十年来,始终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摆在前头,无私奉献,不惜牺牲个人私利,这早已成了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与信条,是实打实、铁骨铮铮的党员。

    林秋水出生在红旗招展、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小受党的教育熏陶,又深受家庭影响,耳濡目染间,也养成了公家至上的坚定信念。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始终牢记父亲林承贤的教导:做人做事,务必做到“真”和“正”。

    樊玉珍见拗不过儿子,知道他心意已决,便连夜走进厨房,精心准备了够吃两三天的烙饼和咸菜,仔细地装进袋子,让儿子带上。她想着,万一儿子在路上遇到突发状况,起码能有口吃食,不至于挨饿。一边装,母亲还一边千叮万嘱:“路上可别穿凉鞋,得穿系鞋带的胶鞋。胶鞋穿着舒服,又跟脚,就算湿了,回家洗洗还能穿。凉鞋容易硌伤脚,要是被石子、树枝划破,那可就麻烦了。”

    林承贤则一脸严肃地叮嘱儿子:“遇到险情,宁可绕远点路,也一定要往高处走,千万不能往低洼处去。”

    林秋水听着父母关切的话语,不住地点头,口中应道:“我知道,我知道。你们放心,我肯定平平安安回来。”

    他知道,烟叶是烟厂的命脉,是几千名职工的饭碗。一场洪水,若不能及时抢救,成千上万担的烟叶将化为乌有,损失难以估量。而他,作为财务办主任,不仅是管理者,更是这场战役中的一员。

    清晨七点多,他推开院门,踏入了风雨之中。

    乡间小道早已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沼泽里,鞋与泥地撕扯出“噗嗤噗嗤”的声响。他一边走,一边不住地前后张望,心中还存着一丝不切实际的侥幸,多希望能有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载他一程;又或是能碰上一个行人,彼此搭个伴,唠唠嗑,驱散这一路的孤寂。

    可入目之处,唯有那无情的暴雨如注,肆意地冲刷着世间万物。莫说人和车的影子,就连平日里叽叽喳喳的小鸟,此刻也没了声响,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暴雨给震慑住了。

    他想起小时候,从林家庄到天威镇育红中学上学,每周都要走这条路。那时,坡陡路窄,上坡推车,下坡提心吊胆。可再难,也总有同学结伴而行,说说笑笑,倒也不觉得苦。

    如今,这条路却显得格外漫长,格外孤独。

    山洪从山坡上奔腾而下,像一条条咆哮的巨龙,冲垮了梯田,卷走了树木,泥石流在沟底汇聚,将原本清晰的道路彻底淹没。水面浑浊,泛着黄褐色的泡沫,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田。老天爷仿佛故意设下这生死难题,考验着每一个行人。

    林秋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雨水顺着裤腿直灌进鞋里,他却浑然不觉。走到一处水流湍急的路段,浑浊的水流几乎要没过膝盖,他犹豫了一瞬,随后弯下腰,用手摸索着前方的地面,嘴里念叨着:“得探清楚,可别踩空了。”

    确定脚下稳固后,他一步一步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挪动,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拔河比赛。

    他抬眼望去,心中不禁一阵唏嘘。

    这些梯田,大多都已闲置荒废。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劳作,收获的粮食还抵不上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谁还愿意守着这几分薄田种地呢?偶尔能瞧见几块种植玉米的地,此刻也被洪水无情地淹没,玉米苗东倒西歪,奄奄一息地躺在泥水中,仿佛在痛苦地呻吟。

    这般触目惊心的场景,任谁见了,心中都会涌起一股颤栗与畏惧。

    这条路,林秋水不知走过多少回了。从初中到天威镇育红中学上学起,每周至少都要往返一趟。坡上道路的雨水,虽如瀑布般汹涌,好歹还能辨清路况。可最让人提心吊胆的,当属沟底的道路。水面早已将道路和田地淹没,混为一片,让人难以分辨。一旦判断失误,一步踏错,便是生死攸关。若不是对这里的地形了如指掌,根本寸步难行。

    不过,这条路林秋水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